2023 06 / 10 09:59:40
來源:新華網

跨界河湖共治新探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觀察之三

字體:

  新華社南京6月9日電 題:跨界河湖共治新探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觀察之三

  新華社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

  山水相連、河湖相通、生態相依,三省一市持續探索跨界治水、流域共治,築牢生態基底、推動綠色發展。據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最新數據,2022年長三角59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9.4%,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

  如何深化聯合河湖長制?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如何完善?怎樣探索水資源價值實現路徑?新華社記者展開走訪調研。

  變“獨奏”為“交響”,聯合河長制漸成常態

  打開手機App認證簽到、設定路線……記者6月2日見到沈曉華時,他正沿著蜿蜒的太浦河巡查。作為江蘇蘇州吳江區黎裏鎮汾湖灣村黨總支書記、太浦河村級聯合河長,沈曉華幾乎每天如此。

  西起東太湖、東入黃浦江的太浦河,是串聯蘇浙滬的生態廊道。在河邊工作了近30年的沈曉華,見證了沿河企業的拆除、水葫蘆的消退。如今,微信群裏交界村的聯合河長實時互動,一條消息就能發起一場跨省控污行動。

  圖為6月2日,巡河中的沈曉華向記者展示河長制平臺。新華社記者林凱 攝

  聯合巡河、聯合管護、聯合監測、聯合執法、聯合治理……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至2022年底共任命或聘請310余名聯合河湖長,覆蓋所有省際交界河湖。

  變“獨奏”為“交響”,在長三角三省一市毗鄰區域,聯合河長制漸成常態。

  5月初,桐鄉、南潯、德清和吳江正式簽訂蘇浙兩省四地跨界河湖聯防聯治協議;去年12月,地跨蘇皖9市的南京都市圈也正式啟動聯合河湖長制。

  協同推進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大長江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聯合開展“十年禁漁”……長三角不斷加強跨界水體聯防共治。

  “以往,違法人員打時間差偷偷捕魚,異地調查取證難度大,現在江上執法輕松多了。”晚上9時,在與江蘇南京臨近的長江大堤上,帶著行政執法儀、夜視儀巡查的安徽馬鞍山市漁政執法人員崔聖夏説。

  資訊互通、聯合行動、協同立法……係列機制不斷深化。

  治理太湖藍藻之患,江蘇無錫採用衛星遙觀、無人機、人工巡查“天空地”一體化監測,並與湖對岸的浙江湖州全方位共用資訊;南京與鎮江、馬鞍山協同制定《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是為數不多對單一物種的流域性區域協同保護立法。

  流域生態補償擴圍升級,共護碧水長流

  放下深水取樣器,待其沉入水下5米左右,再上提取水……近日,在新安江皖浙交界處,記者跟隨生態環保工作者乘船採樣、開展水質監測。

  “安徽、浙江各帶走一瓶水樣回去檢測,並測算出水質的P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生態環境執法監測站採樣員洪慶平説,每個月定期進行兩次聯合監測,雙方人員共同登船採樣。所謂“P值”,是指以高錳酸鹽、氨氮、總氮、總磷作為四項考核指標計算出的衡量水質的數值。

  圖為5月24日,生態環保工作者在新安江皖浙兩省交界處,把從新安江中取出的水樣倒進桶裏。 新華社記者劉方強 攝

  水質不達標,上游補償給下遊;水質達標了,下遊補償給上游。

  2012年,浙皖在新安江流域首創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十年來,千島湖水質持續優良,兩省交界斷面水質常年優于Ⅱ類水質,安徽省也因此累計獲得補償資金62.7億元,用于新安江生態保護和綠色産業培育。

  三輪新安江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和實踐經驗。6月5日,浙皖簽署《共同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協議》,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提檔升級,變單一資金激勵補償為涵蓋水質、上下遊産業人才合作等的綜合補償。

  長三角加速推進流域生態補償,三省一市逐步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良性局面。

  浙江去年9月啟動新一輪省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目前已實現八大水係主要幹流全覆蓋。江蘇省先後在太湖流域和通榆河流域開展試點,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已實現全省覆蓋、雙向補償。

  蘇皖兩省率先建立長江流域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滁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並推動建立健全長江幹流皖蘇段生態補償機制,共同守護一江碧水。6月6日,滬蘇浙皖就七項生態共治專項文本集中簽約,其中,滬蘇提出加快建立基于水質水量的太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深化協同探新路,“高顏值”轉化“高價值”

  三省一市攜手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成效明顯。不過,記者在調研中也聽到有基層幹部反映,聯合河長制等水環境綜合治理舉措還一定程度存在協同度不足等問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在各地探索基礎上也要進一步深化。

  記者從6月6日舉行的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小組第三次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三省一市將攜手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全面推進區域生態環境數據共用,探索區域排污權交易,強化突發環境事件聯合處置與河流湖泊環境風險評估,加快推動區域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陳雯建議,以滬蘇浙共治太湖水為例,可根據各方對水資源利用的份額按比例投入金額,通過統一的機構或者平臺將款項統籌使用。

  此外,受訪專家表示,在加強水資源生態保護聯防共治的同時,還需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

  走進粉墻黛瓦的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謝家路自然村,在取名“籽廬”的民居旁,生態攝影師孫曉東説,幾年前把工作室從上海遷到村裏,將鏡頭對準濕地生態、水鄉人文,“這裏原生態富集、幸福指數很高,我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饋。”

  北靠長漾湖、南擁周生蕩的謝家路,引入多家市場化業態,近三年共吸引遊客超50萬人次,帶動更多居民返鄉創業。當下,環長漾片區正在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最江南”樣板區。

  圖為江蘇吳江“曲水善灣”全景。新華社記者林凱 攝

  在滬蘇浙交界處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江蘇吳江“曲水善灣”等一批代表性樣板項目建成運營、創新研發高等級平臺落戶,綠色創新融合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皖浙兩省在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共建中,將聯合開展生態産品調查監測,建立統一的生態産品價值評價機制,共建生態資源權益市場化交易平臺,推進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建立綠色金融發展及服務體係。(記者陳剛、水金辰、林凱、魏一駿、劉方強、胡潔菲)

【責任編輯:張靈】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8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