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6月2日電(記者呂昂)浙江作為勞務輸入大省,近年來依託數字化改革舉措,積極打造貼近新市民期盼的服務&&,並在民營經濟高地溫州市率先上線相關應用場景,以數字化手段提升新市民在公共服務、金融服務等方面的獲得感,吸引更多新市民融入溫州、融入浙江的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
應用數字化促進新市民公共服務均等化
不久前,在溫州市鹿城區政務服務中心,來自河南新鄉的李先生在工作人員協助下,僅用幾分鐘就在手機上完成了居住證省內互認轉換的操作,將其電子居住證從杭州市濱江區更新為溫州市鹿城區。像李先生這樣的新市民,原本在浙江省內跨區域流動時,需在居住地待滿半年後才可申領當地的電子居住證。如今,通過手機移動端“浙裏新市民”應用,這一步驟大大簡化,方便新市民更順暢地開始在新居住地的工作和生活。
去年以來,溫州以數字化改革為抓手,通過全面整合、再造流程、制度重塑,集成開發建設“浙裏新市民”應用場景。新市民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在手機端完成居住登記、電子居住證申領轉換、健康證明、公積金辦理等高頻事項的同步申請、一指聯辦,還能利用“無感積分”功能,享受“同城同待遇”,推動入學、住房、就業、醫療、旅游等一系列公共服務均等化。
據介紹,該應用分為治理和服務兩端。在服務端,通過“浙裏辦”集成開發新市民一指聯辦應用場景、居住證和電子居住證申領場景、積分無感獲取和省級共性積分互認場景、積分管理及服務應用場景,實現新市民辦事“一次跑”甚至“零次跑”。在治理端,通過“浙政釘”開發新市民群體畫像和數據駕駛艙,通過大數據精準分析,實現對新市民的精益服務和精準管理。
優化金融服務,助力新市民勇敢追夢
對廣大新市民而言,除了民生服務事項,金融服務也是他們在新城市落腳之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溫州聚焦新市民創業及消費金融需求,多舉措降低金融服務門檻:一方面,針對新市民群體簡化貸款條件,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再就業小額貸款等産品,還應用數字化手段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推動銀行機構積極對接“浙裏新市民”&&應用,依託新市民積分研發專享金融産品;另一方面,持續優化基礎金融服務,聚焦進城務工人員“開戶”“代發薪資”“匯款轉賬”等主要金融需求,加大服務費減免力度。除開設進城務工人員服務專櫃外,多家銀行還設置新市民線上服務專區,更快速對接新市民的金融需求。
比如,平陽農商銀行單列5億元專項資金,為平陽全縣有生産經營、創業消費資金需求的新市民提供專屬信貸支持,並對新市民全面開展建檔評級工作,簡化辦貸流程,提高辦貸效率;溫州銀行通過業務上線、智能風控等模式擴大金融供給,推出全流程數字化小微信貸&&與線上營業廳,探索消除新市民對金融機構的陌生感、隔閡感;工行溫州分行針對新市民跨區域流動性強、綜合需求多樣化、重點需求突出的特點,推出“1+3+X”新市民專屬金融服務體系,持續在養老、就業、教育、金融素養提升等延伸場景為新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圖為溫州樂清市淡溪鎮的一處“共富金融服務角”,新市民可在此便捷辦理多項基礎金融服務。
“經過多年探索,溫州的新市民金融服務取得一定進展,但也要看到圍繞新市民金融需求的新變化、新特點,這項工作仍需要不斷摸索和實踐。”溫州銀保監分局相關負責人&&,銀行保險機構要更深入了解新市民群體,更精準掌握真實金融需求,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讓越來越多的新市民能夠從“落下腳”變成“紮下根”。
用“數據跑路”持續提升新市民服務質效
新市民流動性大,受宏觀經濟、行業環境等變化影響,存在居住地以及工作地頻繁變更的情況,不利於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和提供適宜的服務。這些問題適合通過數字化改革等手段,用“數據跑路”提升新市民服務質效。
以“浙裏新市民”應用為例,在服務端,該系統後續將面向新市民推出更多樣的公共服務和積分應用體系,讓新市民借助移動端的智能服務就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在治理端,將按照“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優化系統功能,通過更精準地及時掌握流動人口數據,實現區域流動人口全景畫像,從而輔助流動人口治理決策更加科學高效。
業內人士還建議,進一步強化基層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社區服務新市民的一線作用,進一步推動職能部門組織下沉、資源下沉、力量下沉,滿足新市民公共服務要求。同時,優化新市民服務供給模式,鼓勵企事業單位利用閒置場所和資源,提供普惠性公共服務;在解決公共服務領域重大項目籌資難等問題上,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市民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