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朱涵、鄭夢雨
走進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青山環抱,綠水環流,村口的大草坪上,傳來歡呼陣陣。
“漂亮!”兩名年輕人高高躍起爭搶飛盤,他們身後,十多名隊員正小步快跑。這是一場午休時間的飛盤大賽。
“村裏有了新變化——年輕人來了!”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告訴記者,參賽的是帶著項目“扎”進鄉村的“全球合夥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汪玉成説,隨著這些有點子、有創意的年輕人的到來,余村也在變得更現代、更年輕。
村裏來了年輕人
汪玉成是土生土長的余村人。過去的十幾年間,他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余村的山川巨變。
通過復墾復綠、治理水庫、改造村容村貌、支援發展農家樂等舉措,余村從炮聲隆隆、粉塵漫天變得山清水秀、竹海連綿。
從炸山挖礦“賣石頭”到青山綠水“賣生態”,堅定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余村得到了真金白銀的優厚回饋。
近年來,余村的幹部和百姓也意識到,吃到鄉村旅遊“頭口水”的余村,還存在産業較為單一的瓶頸。
“要實現高品質發展,産業也要迭代升級,鄉村也要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汪玉成説。
2022年初,天荒坪鎮黨委班子的10多名成員聚在一起,一場從深夜到清晨的頭腦風暴,形成了面向全球招募青年人才的構想。
2022年7月,余村啟動“全球合夥人”計劃,引進智力和工商資本支援,統籌發展“余村大景區”3個鄉鎮17個行政村范圍,涵蓋10萬平方米創業空間、2萬余平方米廠房、近6萬畝竹林和農田,以及近百幢可直接入住的農家樂。
良好的環境加上政策支援,一批青年帶著全新的理念來了。2022年,余村“全球合夥人”吸引50余個項目入駐,帶動招引高層次人才13人、大學生1115人。
鄉村“活”起來
“我們年輕人帶來項目、技術、資金,政府則在房租減免、貸款貼息、宣傳推介上給予多維度的傾力支援,雙方成為合夥人、結成了‘命運共同體’。”最早來到余村的合夥人之一、“80後”張赟説。
新點子,讓余村“活絡”起來。
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陳喆團隊,正在余村印象圖書館打造動漫美學體驗空間,項目完成後,數百個經典國漫形象將填滿展廳,成為新的文化打卡地;
“90後”張航是一名“數字遊民”,他和團隊一起打造了獨立工作室,計劃與當地村民和企業一起打造IP,推動品牌升級;
剛從浙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巴基斯坦留學生阿卜杜勒·賈巴爾(Abdul Jabbar)通過互聯網招募國際人才來余村發展、為中巴之間的科研合作及人員交流牽線搭橋……
新業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將物聯網與數字農業結合,利用村中的溪泉水發展5G智能養魚,建立水産養殖、活鮮供應鏈融合的數字漁業科技服務平臺,佔地23畝,一年産值達8000萬元。
新的生活方式,吹來鄉村“新風”。
“清晨可以騎行漫步道,呼吸山間空氣和陽光;上午可以去民宿喝一杯咖啡、吃愛心早餐,到千年銀杏樹下看書;中午可以去吃一口農家菜,在大草坪上玩飛盤;下午可以去圖書館看展覽,參與草原鼓的工作坊;晚上可以到燒烤一條街享受熱辣美食,看兔年創意兔子燈和燈光秀,不定期還有劇本殺活動……”在張赟看來,年輕人要是來到現在的余村,會發現向往的生活就在這裏。
發展的路子要越走越寬
漫步余村,咖啡館、主題民宿、文創體驗館多了;標誌性的礦坑遺址,成了年輕人辦藝術展、音樂會的場所;啟用不久的余村遊客綜合服務中心,不僅能提供車輛換乘、旅遊咨詢等服務,還承載著展示展覽、創新創業等平臺功能。
2022年,余村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5萬元,經營性收入突破800萬元。2023年初,余村年終股金分紅大會共向村民發放206萬元,按照每人平均測算,每人可拿到將近2000元。
“村裏連續三年分紅,一年比一年多!”村民俞阿姨拿著手裏的“大紅包”説,期待村裏産業發展得更好,明年分得更多。
這些天,余村的“全球合夥人”共創基地裏格外熱鬧,正在建設中的余村印象圖書館動漫美學體驗空間也在鉚足了勁趕進度。“我們有信心在這個春天裏幹出一番新作為。”合夥人陳喆説。
作為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首批“世界最佳旅遊鄉村”的余村,該向世界展示一個什麼樣的美麗鄉村?
看著越來越“年輕”的村子,汪玉成心裏有了篤定的答案。
“余村的目標是‘高能級、現代化、國際范’。”汪玉成説,鄉村振興是一項需要長遠係統性發展的工程,需以長遠的目光去發現並挖掘“大余村”的價值,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實踐經驗。
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汪玉成提交了一份深化竹林碳匯改革的建議。
近年來,在因竹而美、因竹而興的安吉,已逐步構建起“林地流轉—碳匯收儲—平臺交易—收益反哺”的工作體係,實現竹林碳匯“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變現”。
“竹林碳匯‘點綠成金’,實現了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汪玉成説,希望在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的基礎上,走出一條可被應用推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