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12 / 13 10:46:17
來源:新華網

【顯影中國】趙巧娟:32年只為“穿”好一根針

字體:

  32年,一心穿好“一根針”。從剛進廠的“小巧”,到同事口中的“巧姐”,從“最美嘉興人”,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趙巧娟在“千絲萬縷”間“穿”出不一樣的“巧”字人生。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 李雪珍/攝

  清晨,伴隨著經編機高速的運轉聲,工人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此時的趙巧娟就站在經編機前,聚精會神地把紗線填入到導紗針中一塊手表,兩支筆,一雙眼盯著萬縷紗線,明亮又深沉。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 俞硯峰/攝

  趙巧娟出生在有“布藝名鎮、家紡基地”之稱的浙江省海寧市許村鎮。和當地許多年輕姑娘一樣,出了校門進廠門,1989年,趙巧娟入職了一家編紡廠,從最基礎的擋車工做起。沒多久,趙巧娟主動請纓,轉崗到“更具挑戰”的穿紗崗,這一轉就是32年。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 金國華/攝

  “別看穿紗好像只是把紗線手工穿到經編機的導紗針上,但其實特別考驗眼力、手速。”第一次穿紗,趙巧娟手忙腳亂,急了一頭汗。“感覺自己的手、腳、眼睛在‘打架’。”趙巧娟説。看著歪歪扭扭、打結破損的紗線,好強的她一次次試,一次次失敗。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 周燁/攝

  在老師傅的鼓勵下,趙巧娟整理好情緒,給自己制定了一套“魔鬼訓練”。手慢就練手,眼神不準就練眼力,有時一天最多要連續不停穿上8個小時,一天下來,胳膊疼得抬不起來,一閉眼就火辣辣的痛、淚流不止……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 周燁/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後,趙巧娟終于達標了。6個盤頭,3600個針頭,用時40分鐘,平均每秒穿完1.5個,速度和品質,都是廠裏的第一名。看著自己穿的細紗真的像“細沙”一樣,在輕紡機上一傾而下,趙巧娟更加堅定:這輩子認定了“穿紗”。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 居秋淵/攝

  摸到門路的趙巧娟,越幹越得心應手。又過了4年,8個盤頭,20分鐘,每秒完成4個,趙巧娟的穿紗技術磨煉的爐火純青。不僅是廠裏的第一,更在2013年的全國紡織行業“潤源杯”經編工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單項第一。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曹慧民/攝

  1994年,趙巧娟作為企業攻關小組的一員,探索汽車絨産品的國産化。“汽車絨的規格要求非常高,每百米只允許出現一個疵點,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非常困難的。”趙巧娟説。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 周燁/攝

  機器是進口的,紗線是進口的,看著機器上密密麻麻的外語,聽著“洋技師”講著“洋文”,趙巧娟一遍一遍和翻譯人員核對使用細節,一次一次調整設備試錯。因為不會用電腦,趙巧娟的實踐筆記寫了厚厚一本。幾十次的技術攻關後,國産汽車絨終于開發成功。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 李雪珍/攝

  每年,在新産品開發過程中,瓶頸一個又一個冒出,試驗報告一次又一次被推翻。面對一次次挫折,趙巧娟提醒自己:沒關係,踏踏實實重頭再來,只要用心,沒有攻不下的難題。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 周燁/攝

  為了彌補理論知識的不足,2004年,趙巧娟進入海寧電大中專班學習,2006年取得中專畢業證書,後來又繼續大專班的學習並最終獲得大專文憑。幾年裏,不只是理論,趙巧娟還學會了用電腦,認識了不少英文。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 居秋淵/攝

  32年,趙巧娟從當初剛進廠的“小巧”,成了大家口中的“巧姐”。“每次巧姐站我身後,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在徒弟眼裏,巧姐由嚴又暖。學徒一個小小的動作做不到位,趙巧娟都會一眼盯到,然後陪著徒弟一直練,手把手帶著年輕人往前走。“我越嚴格,她們才能越快成長。”趙巧娟説。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曹慧民攝

  從一名普通的擋車工轉型為穿紗工,又一步步從組長、班長走到現在的車間主管崗位,如今,從某種意義上看她直接“穿”的針少了,數量不及8萬針,但是肩上的擔子卻更重了,要“穿”好的針,遠遠不止10萬、80萬,甚至800萬針……新華網發 劉志媛/文 居秋淵/攝

【責任編輯:馬江】
0100700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5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