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彝族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現有人口657萬多,其中雲南最多,有405萬多人。彝族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佔全國彝族人口的60%左右。雲南絕大部分縣市都有彝族分佈,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區、烏蒙山區和滇西北大涼山一帶比較集中。彝族歷史悠久,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采。其《太陽曆》和《十二獸曆法》有其獨特之處。自稱他稱有多種,主要的有撒尼撥、阿細撥等。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裝差異大,服飾琳瑯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長裙,裙的下面鑲有多層色布。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族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刺繡水平如何,決定了婦女的社會聲譽。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以多顆銀泡鑲繡而成,華貴美觀,戴在頭上就仿佛像一隻雄赳赳的大公雞。據説,雞冠帽戴在頭上,&&雄雞永遠陪伴着姑娘,可以驅邪避害,逢凶化吉。還有一種説法是:雞冠帽的大小銀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徵,姑娘頭戴這種帽子,一生將吉祥如意,充滿光明和幸福。幼年未婚的彝族姑娘均梳單辮,成年後才能改梳雙辮。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披氈。形似斗篷,一般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擋風禦寒,夜晚則當被褥。隨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已經少見。小涼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着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漢語稱之為“天菩薩”。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否則,主人就會認為是對他的最大侮辱。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
“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閒暇時把鬍鬚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顯得英姿勃勃,神采飛揚。
在雲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建興鄉的一些寨子,居住着彝族的一個支系棗臘魯人。臘魯婦女多係着漂亮的圍腰去趕街做客,走親串戚。每當吉日節慶,婦女們都要繫上光彩奪目的銀泡圍腰跳舞賽歌,銀泡圍腰給節日的歡樂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和情趣。
彝族少女在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一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着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就要穿拖地長裙,將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還要將童年時期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沙拉洛”儀式標誌着少女的黃金時代開始了。
在雲南永仁等地的彝族,還舉行一年一度的賽裝節。屆時,從六七歲的小女孩到七、八十歲的老太太,紛紛穿上自己最心愛,最漂亮的繡花衣裳,成群結隊趕來,參加隆重快樂的賽裝節,顯示自己精巧的手藝和才智,學習別人的經驗。她們互相欣賞交流,比賽誰的服裝最美,誰的手藝最高。她們還在一起唱歌跳舞,興盡方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