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
白族共有160萬人,其中雲南有134萬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夥、白人。白族的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原漢族有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受其影響較深,現在習俗部分與漢族相同。白族使用漢字書寫,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豐富多采。如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説《望夫雲》、《蛇骨塔》等。音樂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調”、“霸王鞭”等。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龍畫鳳,堅固結實,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遠近聞名。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海東地區男子則外套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小”,腰係皮帶或繡花兜肚,下着藍色或黑色長褲。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係繡花短圍腰,下着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白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於頭頂,並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已婚婦女改為挽髻。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誌。每個姑娘都要親手精心縫製一頂“登機”,戴在頭上去探親訪友,趕集幽會。
在劍川縣,白族姑娘嫁粧裏少不了一張雪白的白羊皮。白羊皮要用純白的綿羊皮鞣制而成,不得有一點雜毛。羊皮上必須完整地保留羊的四肢和尾皮,不得有任何殘缺。這種習俗的形成,與白族婦女在社會生産和生活中所處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千百年來,劍川白族婦女在社會分工中擔負的不只是輔助性的家務勞動,四季農活也無所不幹,在終年的辛勤勞動中,既能禦寒又可作勞動保護的羊皮,成了她們的親密夥伴。父母在姑娘出嫁時送給她一張潔白的羊皮作嫁粧,不僅是送給女兒一件生活用品,也是希望她能把勤勞樸素的美德帶到丈夫家去。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羊皮的使用價值已漸漸消失,但作為一個古老的習俗,至今仍然在一些地方沿襲下來。
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着“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字樣。繡花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和智慧的結晶。一個姑娘如果手巧,能繡出生動逼真的花鳥魚蟲、珍禽異獸的圖案,不僅會受到旁人的誇讚,還會得到小夥子的青睞和愛慕。當姑娘和小夥訂下終身後,白族姑娘便把精心繡成的繡花荷包作為愛情的信物送給自己的心上人,&&已把一片誠心交給了對方,接受荷包的小夥子要一輩子把它挂在身上,以示對愛情的堅貞不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