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甸縣萬畝稻田喜豐收。
風吹稻田千重浪,又到一年秋收時。初秋的雲嶺大地,水稻隨風起伏,稻浪歡歌、機聲轟鳴;青青稻田下蟬鳴蛙叫、魚鴨嬉戲,金黃與深綠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和美田園畫卷,奏響了一曲曲豐收的樂章。
尋甸:風吹稻田千重浪
眼下,在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源鄉的田野裏,稻穀成熟開啟了秋收季。當地農民抓住有利天氣,搶收稻穀,田野裏收割機器轟鳴,收割、運載、晾曬,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
連片的稻田像金黃色的地毯,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金源鄉大轉彎村村民李明啟是鄉里的水稻種植大戶,這幾天正忙着用收割機收割水稻。李明啟説:“今年在鄉里免費發放優質稻種、免費提供種植技術的好政策支持下,我家擴大了水稻種植面積,收成不錯。我們得趕緊收完,趁着好行情賣個好價錢。”
據統計,金源鄉今年當季水稻種植總面積達5300畝,預計總産量可達3710噸,實現産值約1855萬元。截至目前,全鄉已有千余畝水稻完成收割。農戶們正爭分奪秒利用晴好天氣加快收割進度。田間道路上人來車往,一些農戶將小型打谷機直接搬運至稻田邊,實現了從收割到脫粒的全程機械化作業,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
近年來,金源鄉充分利用低熱河谷的優越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水利資源,整合資金技術,實施了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成功打造了“金源良倉”品牌,有效帶動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動海:“水稻+N”促增收
在動海縣動遮鎮,青青稻田下,蟬鳴蛙叫、魚鴨嬉戲水間。這種“水稻+N”模式的綠色綜合種養産業既保障了“米袋子”,又鼓起了“錢袋子”,是動海縣穩糧與增收並舉的一條新路子。
動海縣稻魚共生穩糧又增收。
“1畝稻田裏可以放養120尾魚、20隻鴨,魚主要是花鰱魚、鯉魚、羅非魚等,鴨子是麻鴨,加起來畝産值共8000余元。”動海依布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岩依布介紹,作為一家集種養、銷售、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於一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依布合作社目前共種有水稻2600余畝。其中,700余畝是“稻+魚”綜合綠色種養模式,200余畝是“稻+魚+鴨”綜合綠色種養模式。
“我們會定期舉辦技術培訓會,‘稻魚鴨共生’技術吸引了外地許多朋友前來學習,未來還準備打造‘稻+蝦’綜合種養模式。”談到合作社的産業謀劃時,岩依布説,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科技”的産業化經營模式,依布合作社始終圍繞稻漁互助、穩糧增收、生態環保、高産高效的現代化農業健康發展目標,統籌謀劃着産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現已帶動周邊8個村委會264戶農戶參與其中,農忙季節一天最多能提供就業崗位60個,形成了具有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共贏的産業體系。
動海縣是國家級生態縣,素有“滇南糧倉”“魚米之鄉”美稱,常年種植水稻30萬畝。2023年,全縣稻漁綠色綜合種養面積在3萬畝左右,水産品年産量約4744噸。其中,動遮鎮全鎮“稻+蝦”種養面積近2000畝,每畝小龍蝦産量在100公斤以上,産值在5000元左右;水稻産量450公斤,産值在1490元左右,實現雙産雙收。
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良好的産業發展環境,動海縣稻漁綠色綜合種養産業在打造特色綠色品牌、促進品牌升級、開展産業推廣、推動一二三産有機融合等方面持續發力。例如,依布合作社已創立鹹鴨蛋品牌“桑啯哩”,每年還通過漁樂節、香米節等活動吸引游客,推廣自己的特色産品。
下一步,動海縣將以動遮鎮為中心,因地制宜探索推廣適應各鄉鎮特點的稻漁綠色綜合種養産業,以産業振興推進鄉村振興。
祿豐:稻穀飄香秋收忙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走進祿豐市和平鎮,金色的稻田裝點着山坡,微風吹過,稻香撲面而來。
祿豐市金色稻田鋪滿山坡。
近年來,和平鎮全力推進土地提質改造,農業生態發展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
和平鎮充分發揮當地自然和氣候條件優勢,積極實施土地提質改造項目,以實現農業增産、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綜合目標;圍繞“滇中釣&·鄉愁和平”的定位,通過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動了生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在土地的綜合利用和保護開發方面,和平鎮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防止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確保糧食生産穩定增長。全鎮耕地佔補平衡提質改造項目共涵蓋8個建設項目,總規模達到3755畝,其中水田規模為3081畝,總投資6597.8萬元。改造項目包括旱改水、坡改梯、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等方面,旨在將低産旱地和荒地改造成高效良田,通過平整規範化的田塊、機械化的耕作和科學化的田間管理,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質量,為農業生産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年,和平鎮與雲南心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合作,採取外包形式為當地提供200多個就業崗位,助力1000余名群眾就業,不僅推動了田塊秧苗的移栽和管護,還試種多個新品種,包括“楚粳37號”水稻85畝,“雲粳43號”“楚粳54號”水稻1100畝,以及巨人稻50畝。
雲南心田農業公司總經理張毅説:“和平鎮東河水庫旁的大廠村,海拔和光照時間都非常適宜種植水稻,我們在試驗種植的基礎上,力爭通過兩到三年時間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連片種植核心品種,並通過統一選種、科學水肥管理,使東河稻米的品質再上一個新&階,讓東河稻米走出雲南,端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居民的餐桌。”(記者 張雁群 戴振華 段曉宇 見習記者 林麗華 通訊員 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