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春意盎然,風光旖旎,走進景谷縣昔孔井國有林場竹基地內,只見漫山遍野的甜龍竹舒展着綠意,鬱鬱蔥蔥。新生的竹葉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竹林管理人員周大榮正在給竹林澆水。
“我們景谷的筍子大量上市正常是在7月中下旬,這個基地的竹筍每年的2月份左右就開始少量出筍,4月以後大量上市,平均每天能打筍兩百公斤左右,因為上市早,價格很好,每公斤40元至——60元左右。”周大榮高興地説。
周大榮之所以這麼開心,是有原因的。要知道2021年以前,這個基地的160畝甜龍竹幾乎是處於廢棄的狀態。長期以來因為缺乏管理及技術,整片竹林密密麻麻、東倒西歪,而且是老竹、枯竹和蟲害竹多,竹筍産量不足50公斤/畝,産值低、效益差。
該片竹林的轉機出現在2021年,雲南省派出以省林科院趙一鶴博士為團長、普洱市和景谷縣25名團員組成的筍用竹科技特派團進駐景谷開展服務工作,對全縣的竹資源、竹産業情況進行調研了解並對全縣的竹農開展技術培訓。
在特派團的指導下,通過疏筍養竹、截稈去梢、密度控制、稈齡調控、科學施肥、水分調控等關鍵技術措施的應用。1年後,昔孔井這片原來已經退化的甜龍竹林,實現提早發筍時間4個月以上,竹筍産量240kg/畝以上,收入6000元/畝以上,竹筍産量和效益增加了近5倍。目前已成為全縣最具代表性的科研示範基地,2023年被省林草局列為“雲南省林草科技推廣典型示範基地”。
昔孔井國有林場竹基地的改變只是景谷筍用竹科技特派團在景谷開展服務以來的一個縮影。科技特派團落戶景谷之前,景谷竹産業存在良種應用率低,速生豐産栽培技術和竹筍採後綠色活體保鮮貯藏技術缺乏,竹筍産量低、效益差等情況。特派團進駐景谷以來重點從引進良種、建立示範基地、加強技術培訓3個方面對全縣的竹産業開展服務。
2021年7月,景谷縣春來綠勃氏甜龍竹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石鳳山在科技特派團的指導、幫助和扶持下,在基地內改種1年生甜龍竹扦插苗。2年後,基地已投産並産生效益,産量200kg/畝以上,産值達5000元/畝以上。
“這個基地原來種辣椒,投入大、效益差,現在改種甜龍竹,竹林管理技術簡單、市場風險小、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特派團為我們景谷群眾開闢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石鳳山高興地説。
通過示範基地的帶動,景谷縣的永平鎮、威遠鎮、民樂鎮等鄉鎮已建立示範基地3000多畝。筍用竹産業已成為活躍農村經濟、致富林農的優勢産業和富民産業,為促進景谷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我們將實驗室建到田間地頭,3年來,取得了一大批接地氣的成果,制訂了《早産勃氏甜龍竹筍栽培技術規程》《甜龍竹栽培技術規程》《甜龍竹筍質量分級》地方標準3項;授權了與採筍、竹筍保鮮、竹筍加工相關的專利17件;構建了甜龍竹主枝扦插快速育苗關鍵技術、甜龍竹速生豐産栽培技術、竹筍採後綠色活體保鮮技術等關鍵技術體系3項。”趙一鶴説。
景谷是一個竹資源大縣,全縣有竹林5.4萬畝,純粹筍用的在1萬畝左右。
“小時能做菜,大來能當筷”這是流傳在景谷民間的一個迷語,迷底指的就是竹子。但是現在,竹子除了小時當菜大來當筷外還可以用來造紙。在雲南雲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三針”牌竹子漂白硫酸鹽竹漿、“三針”牌竹子未漂白硫酸鹽竹漿、竹絨毛漿已暢銷國內外。公司所使用原料均為純竹子,主要品種為綿竹、黃竹、龍竹、苦竹、甜龍竹。
據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竹纖維較桉木纖維長,纖維內部呈不規則中空導管,透氣性、吸濕性及導水性能好,被譽為“會呼吸的纖維”。竹漿、竹絨毛漿含有竹醌,用其生産的下游産品具有自然的殺菌、抗菌、抑菌的效果。竹子漂白硫酸鹽竹漿、未漂白硫酸鹽竹漿主要用於新聞紙、文化紙、高檔衞生紙、書畫紙、餐具、包裝用紙、白卡紙、白板紙等方面,新開發竹絨毛漿主要用於衞生系列産品。近三年來,公司採購竹片達15萬噸,採購金額達1.6億元左右。
下一步,景谷將在筍用竹科技特派團取得成效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加大竹産業關鍵科技示範基地建設規模、加強竹産業關鍵技術培訓與技術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因地制宜發展竹産業,讓竹林成為美麗鄉村風景線”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全域統籌、全鏈融合、全竹利用,推動竹産業標準化、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市場化,把資源優勢和資源潛力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發展實力,讓資源經濟有産業支撐、有項目載體、有發展動力。(景谷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