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8月19日電(記者 趙彩琳)在雲南昆明的一家瑜伽館,印度瑜伽教練班卡什·夏爾馬(Pankaj Sharma)閉眼盤腿坐在瑜伽墊上,通過瑜伽指令,他正帶領幾名瑜伽練習者進行練習前的調息。
來自印度普拉亞格拉傑市的班卡什·夏爾馬,2016年到中國工作,目前在昆明一家瑜伽館教授哈他瑜伽,他用瑜伽練習的方法幫助很多練習者強身健體、改善睡眠、緩解壓力,練習者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幫老師”。

圖為瑜伽教練班卡什·夏爾馬(Pankaj Sharma)正在上瑜伽課。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我教授的是印度最古老的哈他瑜伽,也是其他瑜伽流派的基礎。哈他(Hatha)是梵語名, ‘哈’(ha)代表的是太陽的能量,‘他’(tha)代表的是月亮的能量。通過哈他瑜伽我們能夠調整身體陰與陽的平衡,這和中國的太極很像。”班卡什·夏爾馬(Pankaj Sharma)説。
畢業於印度卡瓦拉亞達翰慕瑜伽大學(Kaivalyadhama)瑜伽專業的“幫老師”有10餘年練習瑜伽的經驗。看著眼前身材健碩的他,很難與從小體弱多病的形象&&起來。他説,練習瑜伽改善了他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方式,他也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瑜伽帶來的益處。
“中國的太極和印度的瑜伽都是兩大東方文明古國的智慧結晶,沿着這條智慧結晶的紐帶,兩個文明古國會在溝通交融中不斷找到契合點。”雲南民族大學中印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欣力説,太極和瑜伽都是強身健體的體育運動,都是極具國家特色的文化符號,背後都蘊含着深厚的理論依據和哲學基礎。同為東方文明古國的文化産物,中國太極裏講究的“陰陽平衡”和印度瑜伽中強調的“梵我和一”的理念非常相近。

2023年6月20日,太極拳練習者和瑜伽練習者在雲南昆明滇池之畔練習。新華社發(顧王睿 攝)
今年是於欣力從事中印人文交流工作的第17年,他曾代表學校率代表團到印度德弗文化大學和辨喜瑜伽大學掛牌成立國際太極分中心,傳播太極文化。在他看來,瑜伽和太極是中印兩大文明互學互鑒的生動例證,以瑜伽和太極為紐帶,以東方哲學思想為背景,在不斷地交流和學習中能夠加深彼此了解,對促進兩國民心相通也大有裨益。
“印度有很多教授太極的協會和中心,這些機構一般會提供1至6個月的太極課程。”有着8年太極練習經驗的印度青年莫頓·馬林(Modun Maring)就是通過練習太極喜歡上了中國文化,並選擇到中國來工作。小時候看中國電影《太極宗師》讓他對中國的武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他在印度曼尼普爾邦武術協會開始學習太極。經過8年習練,他對太極的熱情越來越高。他説,太極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流派,其中楊式太極在印度最為流行。
莫頓·馬林認為,太極和瑜伽有諸多相通之處,二者都注重體式的穩定性和流暢性,強調體式練習要配合呼吸,有助於集中注意力、平衡情緒、緩解焦慮等。
在雲南民族大學,有印度在中國建立的第一所瑜伽學院——中印瑜伽學院。自2015年成立以來,該學院已培養了活躍在太極和瑜伽領域的140余名瑜伽方向本科畢業生、60余名太極拳方向本科畢業生、58名瑜伽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我們和印度的大學合作,在中國建立了中印瑜伽學院,在印度建立了國際太極中心。我們把象徵印度古老文化基因密碼的瑜伽引進來,也把中國優秀的太極文化傳播出去,促成了兩個東方文明古國優秀文化的雙向奔赴。”雲南民族大學中印瑜伽學院院長陳婕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