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 快樂體彩
  • 快樂體彩

大理州成功創建雲南省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訊 | 2023年02月01日 18:09:28 | 來源:大理州文旅局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全國共有5個地方入選,其中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列其中,成為雲南省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生態良好,氣候宜人。2011年1月,大理州被公布列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十多年來,大理州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圍繞“遺産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積極探索民族傳統文化整體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途徑,全面推進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實現非遺活態傳承、整體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2020年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數據庫建成上線(資料圖)。大理州文旅局 供圖

  多措並舉 提升保護傳承水準

  大理州層層壓實屬地責任,州縣分別成立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認真組織貫徹落實法律法規,于2021年1月,頒布實施《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實驗區建設和非遺保護有章可循、科學規范,政府主導效能顯著。

  目前,全州有四級非遺項目723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8項,位列雲南省第一;有四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344人,其中國家級12人,數量位居雲南省前列。全州建成非遺保護利用設施265個。

大理州6名非遺傳承人參加2021年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班(資料圖)。大理州文旅局 供圖

  在獲得中央保護區專項補助經費5000多萬元的基礎上,雲南省、大理州共配套專項補助資金2000多萬元,州級保護資金已列入財政預算。大理州人民政府創建的國家級鶴慶新華銀匠村文化産業園一期工程投入資金近5億元。大理州整合縣、鄉財政和社會資金投入近2億元,建成大理州非遺館、南澗跳菜傳承展示中心等近10個非遺重點傳承體驗設施。各縣(市)還通過資金補助、免費提供用房、場地等方式,為保護區建設創造有利條件,為各類非遺活動創造了廣闊的舞臺。

  堅持宣傳推廣 有效促進廣泛傳播

  大理州每年都會舉辦非遺專題展覽、展演活動50多場次,融合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展演活動1000多場次。非遺進校園覆蓋大中小學和幼兒園,建成13個非遺進校園示范學校。每年由非遺保護部門組織開展的進校園活動達40多場次。2020年,大理州的非遺進校園實踐案例入選全國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

2021大理非遺影像展啟動儀式(資料圖)。大理州文旅局 供圖

  大理州舉辦非遺進敬老院、進企業、進度假區,非遺市集、非遺美食節等特色鮮明的活動每年多達200多場次,提升了非遺的可見度和參與度,提升了大理非遺的認知度和影響力,通過拍攝美景,探訪古鎮古村,著民族服裝、講民族語言,跳民族舞蹈,參與非遺體驗遊,已然成為群眾的一種生活方式,讓更多的人走近非遺、體驗非遺、品味非遺、愛上非遺,愛上大理。

  創新性與可推廣經驗

  保護區建設是大理州委、州政府實現“文化鑄州”戰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圍繞鄉村振興、文旅融合、振興傳統工藝等國家發展戰略,大理州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努力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非遺+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大理州建成57個非遺工坊,鶴慶銀器帶動9000余人從事銀器加工銷售,2021年産值約31億余元,網絡平臺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鶴慶新華村被評為“中國淘寶村”。劍川木雕産業2021年實現産值約5.6億元,帶動23000余人就業。白族扎染2021年産值約7000萬元,帶動5000多人就業,形成“家家可見,人人都會”的傳承氛圍。“鶴慶銀匠”“劍川木匠”獲第三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品牌。

  大理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結合“一帶三道十八廊”“漫步蒼洱”“中國最佳愛情表白地”“有一種生活叫大理”等文旅品牌的打造,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推出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建成10個非遺旅遊示范點。大理三月街民族節等特色節慶文化活動推陳出新,白族三道茶、彝族跳菜等特色非遺項目有機融入旅遊項目。眾多非遺提升了旅遊的文化內涵,眾多傳承體驗設施成為了非遺體驗遊、非遺研學遊的網紅打卡地。大理市雙廊非遺旅遊小鎮、鶴慶新華銀器小鎮、諾鄧古村、喜洲古鎮白族特色非遺旅遊街區、巍山南街非遺旅遊街區、彌渡縣密祉鎮文盛街村6個項目入選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選名錄”。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資料圖)。大理州文旅局 供圖

  “非遺+産業”,傳統工藝在大理州振興。全州傳統工藝工作站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開展了對話會、傳承培訓、講座、論壇等係列活動,長期與中央美術學院、雲南藝術學院、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等高校合作,在技術改良、文創設計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培育了“李小白”手工銀壺、“璞真”扎染、大理“瓦貓”等知名非遺品牌。各縣(市)“非遺+傳習所+合作社”“傳承人+公司+農戶”等新模式逐漸形成,引導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

  保護實驗區建設以來,大理州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和齊心努力,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有效傳承保護,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民眾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顯著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産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進一步發揮,“人民的非遺,人民共用”得到了生動實踐。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成功創建,標誌著保護區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下一步,大理州將認真總結經驗,強基礎、補短板、揚優勢,著力提升保護區整體性、係統性保護水準,緊扣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目標,將非遺之美、文化之韻融入社會生活,讓承載著民族歷史記憶的文化和自然遺産和諧共生,描繪新時代文化生態保護的美麗畫卷。(完)

【糾錯】 [責任編輯: 康靜 念新洪]
01007021008000000000000001112024131069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