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 快樂體彩
  • 快樂體彩

瞭望 | 小小繡花針挑起彝繡大産業

2022年12月30日 11:00:05 |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繡品變産品,讓楚雄州5.7萬彝繡繡娘,實現每人平均年收入2萬~4萬元

  從2012年的0.2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2億元,楚雄州的彝繡産值讓秀場變市場

  繡片變名片,使古老彝繡走出偏遠山溝,走上了紐約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等國際時尚舞臺,彝繡漸成彩雲之南的文化新名片

  喂著雞、帶著娃、繡著花、養著家……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家女子用世代傳承指尖上的藝術——彝繡,把馬纓花、山茶花、羊角紋等元素繡在服飾上,讓美麗在生活中綻放。

  近年,楚雄州做足“指尖文章”,多措並舉推動彝繡“繡品變産品、秀場變市場、繡片變名片”,5.7萬繡娘、530多戶彝繡經營戶漸漸發展出2億元産值的産業,彝繡成為群眾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渠道。

雲南省楚雄州永仁縣蓮池鄉查利麼村秧魚河村民小組的繡娘在刺繡(2022年8月24日攝) 胡超攝/本刊

  指尖上的非遺

  “這套‘小涼山’彝族盛裝服飾,繡滿了馬纓花,特別漂亮。”回憶起多年前自己被彝繡打動的樣子,46歲的張麗瓊眼裏依然有光。

  那是2004年,當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講解員的張麗瓊被慶典上的彝繡服裝吸引,心生喜愛。此後,受從事彝族文化研究的丈夫影響,張麗瓊慢慢熟悉彝繡。

  彝繡是彝族人指尖上的藝術。在永仁縣中和鎮直苴村,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村民們會換上新衣,來到中心廣場,參加盛大的“賽裝”。這一關于彝繡的“秀”已經傳承1300多年。

  彝繡主要以黑、青等色為底,配以黃、紅、綠等色,具有技法粗獷、色彩濃烈的特點。2014年,楚雄彝族服飾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彝彩服飾工作室裏,張麗瓊收藏的刺繡精品琳瑯滿目:清朝土司彝族百褶裙十分精致,繡法是把一根絲線分成32份,比頭髮絲還細;一套裙裝,用麻布、羊毛編織而成,用植物染料印染制作,重量超13公斤……

  有人説張麗瓊的彝彩服飾工作室像個彝繡博物館、彝繡大觀園,但張麗瓊自己覺得還很不夠,她正把更多時間用在彝繡産品的傳承和開發、搶救保護彝族服飾、收藏彝繡經典、研發彝族文化主題文創産品等。

  助推彝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也是楚雄州近年孜孜以求的目標。

  據了解,楚雄州採取舉辦走秀、在國際大都市推廣等辦法,讓彝族繡娘們的精湛手藝走出偏遠山溝,走上了紐約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等國際時尚舞臺。

  同時,楚雄投入文化産業專項資金3000余萬元,彝繡産業産值從2012年的0.2億元增至2021年的2億元。

  人才支撐也是楚雄全鏈條推進彝繡的重要著力點。楚雄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汶娟説,全州目前有國家級彝繡傳承人1人,省級彝繡傳承人5人,州級彝繡傳承人31人,獲得彝繡專業技術職稱434人,其中高級技師105人。未來,楚雄州計劃設立彝繡專業,培養復合型彝繡人才,並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常態化開展就業、在崗技能培訓。

  李汶娟表示,楚雄還計劃推進刺繡技術職稱評定,成立彝繡專家工作站,打造彝繡專家智庫,力爭到2025年培養引進5個以上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20個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讓指尖上的藝術發揚光大。

  讓技藝“變現”

  楚雄州大姚縣彝繡人樊志勇心裏始終存有一個信念:用手藝傳遞美好。

  認為“彝繡充滿想像,追求神韻,像小炒肉一樣,簡單但考驗基本功”的她相信,傳統非遺技藝要傳承,更要適應時代創新發展,幫助繡娘手藝變現。

  樊志勇自小在“人人都會刺繡”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大學學習産品設計,2007年畢業後回到家鄉成立雲南納喜文化創意開發有限公司,注冊品牌“納蘇”,以“公司+基地(協會)+繡女(會員)”的模式直接帶動126名繡娘,輻射帶動300多名繡娘參與彝繡。

  樊志勇還發起“幸福指尖計劃”幫助繡娘獲得收益。她説,“幸福指尖計劃”在既往數據指導下,組織設計師根據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做産品研發,線上線下平臺預售,再用訂單培訓繡娘。

  據了解,樊志勇的公司目前已組織刺繡、電商、行銷培訓累計覆蓋近萬人,從業者月收入從培訓前的八九百元升至3000元左右。

  幫助繡娘手藝“變現”的不只是樊志勇。41歲的永仁縣蓮池鄉村民李濟雁5歲開始學刺繡,2021年成立永仁巧娘刺繡有限公司,聘有50多名繡娘,採用訂單式生産,今年産值80多萬元,每位繡娘年收入超2萬元;34歲的李曉麗經營著永仁華錦彝繡有限公司,訂單來自上海等地,産值150多萬元,吸引越來越多的繡娘投身彝繡……

  黨的十八大以來,楚雄州著力挖掘發揮彝繡的文化資源優勢,讓這一指尖上的經濟助力鄉村振興。至今年9月,全州共有彝繡經營戶538戶,彝繡協會(合作社)56個,彝族服飾傳習所14個,購置繡花機309臺,其中年産值500萬元以上重點企業12戶,打造打響了“七彩彝繡”“咪依嚕”“納蘇”“彝家公社”等一批彝繡品牌。

  李汶娟説,目前楚雄州有繡娘5.7萬人,每人平均年收入2萬~4萬元,完成了1056個繡娘數據庫建設,努力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産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為增加農村繡娘收入、優化鄉村産業結構、推動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助産業延伸

  緊盯架子上的繡布,雙手靈巧走針,一只綠孔雀漸漸成型……在南華七彩彝繡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生産車間,來自百公里外山村的李國秀正專注刺繡,趕制即將銷到沿海地區的繡品。

  公司董事長丁蘭英介紹,公司2021年實現多元化産品開發,研發了手提包、披肩等300多個種類的1000多款産品,遠銷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的甚至銷往新加坡等國家,去年訂單470萬元,今年達到600萬元。

  丁蘭英説,公司一路走來,離不開政府的支援。丁蘭英記得,2019年,當地政府組織彝繡企業到上海宣傳推介,福建某企業負責人對彝繡産品很感興趣,沒多久便來公司考察,于是公司有了首個來自沿海地區的訂單。“政府不僅幫我們宣傳推介拉訂單,還給我們扶持培訓經費、引入學校指導,對公司乃至彝繡發展給予了強力支援。”

  小小繡花針要想挑起彝繡大産業,離不開品牌打造和市場拓展。李汶娟説,楚雄州委宣傳部著力打造從生産端到市場端的彝繡特色文化産業鏈。

  一方面加力提升生産端價值。

  以南華縣為例。據南華縣民族刺繡産業與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專班組長、副縣長曲栩介紹,該縣在與東南大學確立定點幫扶結對關係後,東南大學自2017年開始幫扶南華縣彝繡産業,傾力從産品設計、品牌行銷、繡娘培訓等方面挖掘産業潛力。

  另一方面致力拓展市場端潛力。

  2022年,李汶娟率隊到福建開展彝繡招商合作,與漳州企業簽訂合作5年、每年逾1000萬元的訂單,近萬名繡娘合力完成訂單;與湄洲島有關方面達成共識,為其制作提供刺繡産品標識和樣品,幫助彝繡企業“走出去”。

  此外,楚雄還全力打造産業孵化的“彝繡園”、公共品牌標識“彝繡識”和産業“彝繡標”,以及楚雄繡娘和紋樣兩個“彝繡庫”,推出優惠貸款“彝繡貸”和旨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彝繡郵”,以及確保消費者買到純手工制作的彝繡精品的“彝繡保”,舉辦産品發布“彝繡秀”,推出精品線路“彝繡遊”……彝繡産業的支撐力正不斷增強。(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長山 林碧鋒 王安浩維)

【糾錯】 [責任編輯: 丁凝]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