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瞭望 | 守護高黎貢

2022年01月11日 08:43:16 | 來源:瞭望

  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生命的“避難所”,高黎貢山的生物得到有效保護了嗎?

  從“打鳥人”變成“護鳥人”,從靠山吃山到守山護山,這裏的人們生活變好了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銀 姚兵

  在我國西南邊陲,高黎貢山從北到南綿延600多公里,巍然聳立。這裏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分布著8000余種動植物。

  近年來,雲南相關部門和市州,通過修建生物走廊帶破解野生動物棲息地孤島化、破碎化難題,強化監測研究,加強對極小種群物種的拯救,探索社區共管,多舉措使這裏的生物多樣性得到較好保護。

  如今,高黎貢山的森林覆蓋率不斷提升,珍稀瀕危動植物種群恢復性增長,新發現物種超過500種,村民從靠山吃山到主動護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

  生命的“避難所”

  高黎貢山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大地縫合線”,北接青藏高原、南銜中印半島、東鄰橫斷山係的怒山山脈、西毗印緬山地,縱跨雲南西部,連接著世界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的東喜馬拉雅地區、橫斷山地區、印—緬地區3個地區。

  “高黎貢山是一座年輕的山脈,在地球發生劇烈地質運動時不斷隆起,成了生命的‘避難所’。”雲南省保山市林草局副局長藺汝濤説,這艘地球上的“諾亞方舟”承載的物種讓世界科學家驚羨不已,為它戴上了世界物種基因庫的桂冠。

  高黎貢山是一條低緯度、高海拔、窄長型的巨大山脈。熱帶動植物沿河谷往北擴散,溫帶高山物種隨高海拔山脊線向南遷移,形成了動植物種屬復雜、新老兼備、南北過渡、東西交會的特殊格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周浙昆説,在縱向上,高黎貢山橫跨5個緯度,分布了從熱帶、亞熱帶,到溫帶、寒帶的各種植被類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高黎貢山已記錄的高等植物有5728種,其中400多種屬高黎貢山特有種。在高黎貢山,蘭科植物極為豐富,這裏是名副其實的蘭花寶庫。

  同時,高黎貢山記錄了哺乳動物205種、鳥類525種、昆蟲1720種。周浙昆説,這裏是兩棲動物、爬行動物以及昆蟲的重要分布區和庇護所,也是我國靈長類動物分布最多的地區,分布有9種靈長類動物。

  “説到高黎貢山的生物多樣性,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大家族——菌類。”周浙昆説,這裏的大型真菌種類多、數量大,而且在分布和組成等方面也獨具特色,不僅有熱帶類型,還有溫帶類型,特有種類較為豐富,除大量可食用外,還有眾多藥用菌。

  破解保護五大難

  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于1983年成立,1986年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跨雲南省怒江州和保山市,是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生態係統和亞高山溫性、寒溫性針葉林垂直帶譜自然景觀。近年來,為促進高黎貢山生態保護與修復,雲南省、相關州市採取多種措施,逐步健全保護體係,破解了制約保護工作的多個難題。

  加強科研監測力度,不斷摸清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資源。記者調研了解到,多年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和怒江管護局積極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對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資源開展監測和調查研究,不斷摸清家底。

  保山管護局騰衝分局副局長段紹忠介紹,騰衝分局對轄區內6條監測樣線進行每年4次持續監測,在野生動物棲息活動主要區域投放400多臺紅外相機開展監測,全面、準確地掌握保護區及周邊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現狀及動態變化情況,為有效保護轄區動植物資源提供決策依據。怒江管護局一方面加強組織保障,專門成立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另一方面不斷擴大紅外相機、監測望遠鏡等設備的布設范圍及數量,定期制定生物多樣性監測計劃,持續推進“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係建設。

  修建生物走廊帶,破解孤島化破碎化難題。保山管護局副局長張富有介紹,保山管護局在保護區南端建立了近5000公頃的生物走廊帶,為高黎貢山保護區與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裏的動物架起物種交流遷徙廊道,改變了該區域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孤島化和破碎化狀況,野生動物的野外遇見率明顯提高。

  探索推行社區共管模式。藺汝濤説,1995年,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在保山市隆陽區百花嶺村挂牌成立,50多名村民加入,這是我國第一個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開創了社區共管先河。此後,保山管護局積極爭取各類項目資金,在保護區周邊的800余個村莊廣泛開展基礎調查和生態保護教育,實施社區發展示范項目,帶動社區經濟發展。百花嶺村黨總支書記封再標説,以前,百姓生活水準低,很多人要去保護區砍柴,採集草藥、野菜等,保護區與社區矛盾突出。這些年,保護區引進一些項目,扶持在村裏發展了柑橘、芒果、核桃等種植業,將滿目青山變成了“綠色銀行”。

  加強對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探索野生動植物保護新路徑。近年來,雲南各級林草部門投入大量資金,對怒江金絲猴、杏黃兜蘭、大樹杜鵑等極小種群動植物進行拯救保護。同時,根據重要保護對象特性制定針對性保護措施。如對保護區內19群51只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建立定猿定群定人的“三定”巡護監測制度。藺汝濤説,保護區還通過近地保護模式,將自然保護與人工繁育相結合,對長蕊木蘭、光葉珙桐、保山茜等珍稀瀕危、特有植物進行保護和種群恢復。

  打防結合,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平安網”。記者調研了解到,保護區實施網格化管理。如騰衝轄區劃為130個責任區,每名護林員1個責任區,並設置日常巡護路線,對區內動植物資源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巡護管理,及時發現和制止各類破壞資源行為。同時,通過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強化野外火源管理,實行聯防聯治等,不斷增強保護區抵禦森林火災的能力,築牢生物多樣性保護“平安網”。據記者了解,為緩解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資源管護和森林防火壓力,保山市和怒江州將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內及周邊村寨群眾搬遷出山,將原來的陡坡耕地退耕還林,恢復植被。

2021年3月12日,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專職巡護隊在山間巡護 陳欣波攝/本刊

  不斷發現新物種

  通過採取一係列監測和管護措施,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高黎貢山森林係統健康發展。數據顯示,高黎貢山的森林覆蓋率由建區前的82.3%,提高到現在的93.7%。藺汝濤説,經過多年持續監測,保護區內無新增人工設施,一些古寺、古道等歷史遺跡遺址保存良好。

  新物種不斷發現,怒江金絲猴等旗艦物種種群數量穩步上升。2016年發現新物種騰衝掌突蟾,2017年發現紅鬣羚在我國的新記錄,2018年首次拍攝到雲豹活動影像,2019年發現新物種騰衝齒突蟾,2020年發現頂果木、中華雙扇蕨、印緬石蝴蝶3個新記錄種。怒江管護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工程師陳桂首説,保護區內怒江金絲猴的棲息范圍不斷擴大、種群數量呈逐年增多趨勢,已由2011年發現時的100只左右,增加到目前的250只左右,並新增2個分布區。

  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實現共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山市隆陽區百花嶺村村民侯體國過去經常上山打鳥吃。一次偶然的機會,侯體國成了“鳥導”,而且還有收入。在工作中,他發現小鳥會在有水的地方洗澡和喝水,就通過倣生態方式,選取合適地點修建“鳥塘”,方便客人定點拍攝。如今,百花嶺村有“鳥塘”20多個,“鳥導”60余人。觀鳥活動形成的餐飲、民宿、向導、客運等産業鏈,增加了當地農戶收入。

  近年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通過聘用保護區周邊群眾2800余人為護林員,將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有效融合。村民收入增加了,不再進山毀林開荒,大量像侯體國一樣的“打鳥人”變成了“護鳥人”。

  “保護高黎貢山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這是保護區附近很多百姓的共識。以前,盜獵、伐木問題突出,如今人們生活水準不斷改善,進入保護區的情況越來越少,村民從靠山吃山到守山護山,呈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局面。”保山管護局隆陽分局副局長尹學建説。

  保護面臨三重挑戰

  中國林業生態攝影協會主席、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陳建偉指出,保護區大部分屬于深切割的構造侵蝕高山和中山,山體高聳、地勢陡峭、氣溫寒冷、土壤瘠薄,植物生長及植被的發生、發展和演替過程非常緩慢,極端脆弱的生態環境,致使植被一旦破壞,極難恢復。

  基層幹部也反映,盡管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成效,但仍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珍稀物種瀕危。高黎貢山珍稀瀕危特有動植物較多,因分布范圍狹窄,略遭破壞就可能陷入瀕危狀態甚至滅絕。天行長臂猿(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是唯一一種由中國科學家命名的類人猿,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在國內種群數量不足150只,比大熊貓還稀有,僅分布于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等狹小區域。藺汝濤説,天行長臂猿實行“一夫一妻”制,一個家庭一般只在300公頃范圍內活動,組成家庭較難,已出現近親繁殖、種群退化現象。

  其次,生態環境復雜,生物安全和生態風險不容忽視。記者調研發現,經過多年嚴格保護,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內人為活動有所減少,但近年人口增多、交通網絡不斷覆蓋等,導致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動植物棲息地不斷減少,且保護區地處邊境,給資源保護帶來較大壓力。此外,由于人員流動、物流運輸、自然因素及引種不當、缺乏管理,導致外來物種入侵,對自然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構成威脅。

  第三,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監測巡護難度大。隨著國家在生態建設和自然保護方面投入加大,通過實施各類項目,保護區基層站點建設和基礎設施條件有所提升,已基本具備對轄區資源實施常規管護的基礎條件。近年,保護區開展巡護道路修繕及巡護樣線、樣地確定工作,完成了巡護監測體係建立工作,資源巡護、監測與管護工作逐步規范,管理體系不斷健全。

  但基層幹部反映,保護區主要經費來源為財政撥款,其他資金支援有限,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滯後,特別是怒江州屬于剛脫貧的邊遠地區,地方財政支付能力有限。記者在怒江管護局瀘水管護分局洛本卓管護站見到,該站辦公用房老舊,墻體是30多年前用水泥石頭砌成的,幾年前重新修過屋頂。洛本卓管護站一位工作人員説,現在部分巡護點未通電,一些巡護哨卡只是搭了簡易房,監測巡護條件艱苦。同時,每位巡護員都有劃定的巡護區域,但工資低、留人難、人手不足等原因,影響了一些條件惡劣、不通路的高海拔地區的巡護工作。

【糾錯】 [責任編輯: 劉東]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41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