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雲南“畫卷”

2021年10月11日 11:48:38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長山、吉哲鵬、趙珮然

  這裡是“動物王國”“植物王國”“物種基因庫”;這裡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西南生態安全屏障;這裡探索綠色發展之路,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近年來,七彩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邁出“綠色和諧”步伐,繪就生機勃勃的“畫卷”。

6月7日在雲南昆明市晉寧區夕陽彝族鄉拍攝的野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呵護共有的家園

  近期,雲南野象北巡,並在人工引導下平安南歸,引發全球廣泛關注。象群一路游走,中國政府與民眾一路精心管護,護象行動得到世界肯定。雲南拯救瀕危物種亞洲象的故事也溫暖全球,引發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注。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將在昆明舉行,“一路象北”也成為COP15這樣一場舉世矚目的盛會為何選在雲南舉辦的答案注腳。

  滇金絲猴被稱為“雪山精靈”,在“三江並流”腹地的高山密林中“安居”。1985年底,雲南省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程師鐘泰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專家一道開展野外調查,見到了滇金絲猴。鐘泰説,滇金絲猴長着一張像人的臉,紅色大嘴唇很特別,因種群稀少,避居雪山深處,尋常難能一見。

  白馬雪山腳下,69歲的護猴員余建華説,附近村民曾經以打獵、伐木為生,猴子棲息環境受影響,猴群數量減少。為拯救瀕危的滇金絲猴,白馬雪山實行嚴格的保護政策,探索“社區共管”模式,將保護與周邊居民的生存發展相結合,促進滇金絲猴種群恢復性增長。“保護區建設之初,種群數量不足500隻。”鐘泰説,分佈在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滇金絲猴種群數量穩步增長,目前達2300余只。

這是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絲猴國家公園裏的滇金絲猴(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雲南一直致力於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有效保護一大批珍稀瀕危動物的種群及其棲息地。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衛斌介紹,自1958年以來,全省先後劃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自然保護區等11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362處。在這些自然保護地內,全省90%的重要生態系統和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

  雲南的自然保護地實踐是我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範圍、大規模、多樣化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使旗艦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對整個生態系統和生物棲息地保護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內的“扶荔宮”生物多樣性體驗園是COP15生物多樣性室外展覽展示項目之一。“這裡有中國重要的珍稀植物,也有來自全球五大洲的代表性植物種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園主任孫衛邦説,“扶荔宮”充分展示了全球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別具特色的園林景觀。

  “村民逐漸加入保護生態的隊伍,保護共有的家園。”余建華説,很多村莊附近就是滇金絲猴分佈的區域,猴子現已不那麼怕人了,有時不到50米都能看到。

這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內的“扶荔宮”生物多樣性體驗園一景(無人機照片,9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繪就生機勃勃的“畫卷”

  雲南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各大類群生物物種數接近或超過全國同類物種數的一半。雲南省生態環境廳督察專員曹永恒説,雲南自然生態環境差異大,使得生物種群和生態系統的分佈區域小,生態適應能力低,對外界干擾非常敏感。

  “近年來,雲南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省自然保護地體系日趨完善,生態系統質量穩中向好。”COP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馬永福説,雲南國土面積佔全國4.1%,卻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生態系統類型,COP15在雲南舉辦,與雲南豐富的資源,顯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密不可分。

  長期以來,雲南高位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項工作,先後發布麗江宣言、騰衝綱領、版納約定,率先制定《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發布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2-2030年)》。曹永恒説,雲南較早開展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研究,建立首個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開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遺傳資源及其相關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等試點工作,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在全國前列。

  亞洲象、滇金絲猴等成了大家喜聞樂見的明星物種,華蓋木等珍稀植物得到有效保護。“黑冠長臂猿、滇金絲猴和綠孔雀等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發揮着旗艦作用,又是區域生物多樣性的指示物種,保護好他們也就保護了這個區域的整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教授楊宇明説。

在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白鶴灘鎮楊家灣村拍攝的一株近地移植的巧家五針松樹苗(8月20日攝)。新華社發

  野外已經滅絕的富民枳,在原分佈地得到有效回歸重建;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滇桐等15種遷地保護的植株已正常開花結實……20余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通過就地、遷地和回歸等搶救性保護措施得到了有效保護,脫離滅絕威脅。“聚焦立法保障、協同發力、自主創新推動雲南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王衛斌説,2005年,雲南在全國率先提出“極小種群”保護倡議;2010年,省政府批准實施《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明確了62個野生植物和50個野生動物物種共計112個優先保護對象,“十三五”期間,實施120多個保護項目。

  雲南約有50種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分佈區增加和擴大。每年遷徙至雲南的鳥類達420種,赤麻鴨等7種水鳥數量超過1萬隻,並不斷觀測到鳥類新記錄、新分佈。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天喜介紹,亞洲象種群數量由150頭增至300頭左右,滇金絲猴由1400隻增至3300隻以上,西黑冠長臂猿由800隻增至1300隻左右。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雲南傣族群眾世代傳頌着這句諺語,也向人們傳遞着最為樸實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不只是傣族群眾,雲南許多民族,都有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密切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各族群眾的共識。

幾隻西黑冠長臂猿在樹上採食野果(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守住綠水青山

  63歲的茸比家住香格里拉市普達措國家公園,這裡平均海拔近3500米,擁有湖泊濕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動植物等,原始生態環境保存完好。

  以前,砍樹、打獵成為群眾的日常。幾年前,普達措國家公園建立後,實行社區反哺政策,讓茸比有了村民和“園民”身份。“一年領的補助和反哺錢數萬元,環境沒保護好,這錢就沒了。”茸比説,保護好綠水青山,真的就有金山銀山。

  茸比的身份轉變是雲嶺大地譜寫綠色生態發展答卷的縮影。

這是1月6日早晨在雲南省元陽縣拍攝的哈尼梯田。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在元陽哈尼梯田,哈尼人利用複雜的水渠系統,將水從樹木繁盛的山頂引入梯田,構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循環農業生態系統;積極開展生態保護扶貧,全省從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選聘生態護林員18.3萬人,帶動逾78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雲南各族人民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綠色發展之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雲南省發改委負責人&&,堅持發展與保護相協調,呵護綠色、追求最美,“綠色”成為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鮮明底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

  雲南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核心和交匯區域。去年,在雲南發現大圍山梧桐等新物種、新記錄種256種。記者從雲南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眾多雲南新物種、新記錄種成為“網紅生物”,雲南生物多樣性關注度持續升溫,保護力度也不斷加大,雲南是當之無愧的生物多樣性寶庫。

紅外相機拍攝到的綠孔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在保護地外,還分區域建立了以綠孔雀、印度野牛等野生動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小區或社區公益保護地。同時,建立健全了亞洲象、滇金絲猴、綠孔雀等極小種群野生動物種群及其棲息地全面巡護監測體系,確保野外種群安全。王衛斌説,比如亞洲象保護上,實施了亞洲象棲息地恢復、監測預警和安全防範等工程,建設亞洲象食源地“亞洲象食堂”9000余畝。

  “守住綠水青山,迎來金山銀山。”“十三五”以來,雲南舉全省之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八個標誌性戰役”。

  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率連續五年保持在98%以上;實施274家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整治,劃定全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建立全省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雲南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糾錯】 [責任編輯: 劉東]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23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