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原創 政務 旅遊 州市 教育健康 社會 圖片 經濟 服務 雲南故事 雲南青年説風味雲南融媒報道

“小切口”撬動“大融合” “同心圓”綻放“團結花”

2021年12月28日 19:08:25 來源: 普洱日報

堅果豐收。(通訊員 王梅 攝)

  當第一縷晨光照進思茅區的村村寨寨,寬敞平坦的進村道路,景色宜人的環境,富有民俗特色的新房,安居著各族群眾;一曲《歡迎你到普洱來》在茶城黨建主題公園繚繞,各族群眾齊歌共舞,其樂融融。

  近年來,思茅區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以“弘揚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為抓手,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打造了高家寨、菩提箐、臘梅坡、南本、那賽5個有特色、産業強、群眾富、環境好、村美人和的示范村;創建了思茅港鎮芒播、芒約,雲仙鄉芒牛、那嫩4個民族特色村;思茅一小、思茅四中等10所民族團結示范學校;倒生根、西園路2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思茅港鎮芒磊、六順鎮動棚箐等8個民族團結示范村(社區),陶明榮等78戶家庭被推選為民族團結示范戶。

  在思茅區這個多民族聚居的美麗家園裏,各族群眾在共同發展進步中相知、相親、相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構建了各民族團結和諧、其樂融融的精神家園。

  注重發展 促進各族群眾經濟上的相互依存

  倚象鎮踏清河村聚居著漢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白族等15個民族,曾經是“直過民族”建檔立卡貧困村。思茅區委、區政府始終堅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兌現“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承諾,針對踏清河村土地等生産資料匱乏、經濟基礎差、産業單一、發展落後的問題,從産業結構調整尋求突破,按照“鞏固老産業、發展新産業”的發展規劃,探索“堅果+咖啡”“堅果+茶葉”的套種模式和“合作社+農戶+市場”“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市場”等發展模式,將發展堅果立體套種作為精準扶貧的突破口,促進産業發展。

  思路有了、産業定了,可群眾持有等待、觀望的態度,遲遲不予響應。俗話説:“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村黨總支書記牛花才帶頭在自己的咖啡地裏套種近100畝澳洲堅果,經過一年的實踐,群眾看到了套種成效後紛紛加入。緊接著他又提出建立咖啡種植協會,通過“戶戶聯合”把咖啡産業做大做強,得到了廣大幹部群眾的支援。

  目前,全村有茶葉8147畝、咖啡12180畝、堅果17700畝,2020年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9700元,實現了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衛生潔化、環境優化。2006年牛花才被評為“普洱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2017年踏清河村被評為雲南省脫貧攻堅獎。如今的踏清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幹部與村民之間的情誼更加深厚,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更加堅定。

  融合創新 促進各族群眾文化上的兼收並蓄

  思茅區少數民族人口11.5萬,佔全區總人口的36.7%。在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中,思茅區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突出文化豐富多彩的資源優勢,在挖掘、保護、傳承上發力,推動各民族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思茅區打造謀劃“大蘆山青菜節”“端午百草根美食文化旅遊節”“祭竜”“花山節”“闊時節”“白花節”等一批特色節慶文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交相輝映。創作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茶馬古道文化、絕版木刻藝術在全國巡展,普洱茶馬古城旅遊小鎮、普洱陽光悅城榮獲“雲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品銷售示范區”稱號。調查確定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人14人,建立了南本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民間音樂藝人普喬生和燕鵬林被評為雲南省民族民間音樂藝人,《歡迎你到普洱來》等一批優秀本土原創文藝作品被各民族廣為傳唱,普洱東南角、文脈裏等文化創意産業園蓬勃發展。認真籌辦農民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暨農村文藝匯演,拔河、陀螺、射弩、秋千等民族傳統競技項目和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成為思茅各族群眾傳承中華文化、增進鄰里感情、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的“法寶”,思茅區榮獲“雲南省特色文化産業示范區”稱號。

  未來發展的關鍵在教育,促進民族團結的基礎在教育。思茅區把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列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進入課堂,推進龍縱舞、木雕等項目和傳承人進校園傳習,教學民族器樂和發展民族音樂,思茅一小展現了“千人同吹葫蘆絲”的壯觀場面。

  思茅區還將民族舞蹈與體操巧妙結合,創編少數民族韻律操、民族課間操,編寫民族課間操校本教材,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廣大青少年心中。

  守望相助 促進各族群眾情感上的相互親近

  南屏鎮倒生根社區是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轄區單位106個、學校9所、居民小組24個,有漢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等17個民族,少數民族佔社區人口總數的49%,是典型的多民族混合聚居的城郊接合社區。社區始終堅持健全多元融合機制,積極探索“黨建+民族工作”“民生改善+民族工作”“平安穩定+民族工作”“生態文明+民族工作”等模式,拓寬社會參與渠道,把社會資源轉化為工作合力,使民族團結工作成為各單位齊抓共管、各行業資源整合、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的共同行動。

  思茅區在具體工作中堅持“三凡”原則:凡民族團結工作黨總支書記親自安排,凡民族團結活動社區兩級班子成員全部參加,凡舉辦各類文藝演出必安排民族團結節目。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堅持以夯實服務少數民族群眾工作職責為突破口,建立特困少數民族居民檔案、少數民族維權辦公室和少數民族困難居民、孤寡老人、軍烈屬等包戶組,定期通過電話交流、網絡通信、座談交流、到府拜訪等方式,用情服務少數民族群眾。社區一名佤族小夥子因為家庭貧困養成酗酒的毛病,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女朋友,他在心願樹上留下了“我想要找一個女朋友”的心願卡片。倒生根社區黨委書記李亞玲看到後,結合社區老人較多的實際,組織社區單身、年輕的小夥子小姑娘,男女搭配兩人一組或四人一隊開展為老志願服務。佤族小夥在工作的過程中,找到了心儀的姑娘,兩人邁進了婚姻的殿堂。這是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李亞玲先進事跡中講述的一個案例,當媒體記者問她是怎麼把社區打造成“民族團結之家”時,她簡明扼要地答道:“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話語雖短卻道出了基層工作者抓好民族團結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倒生根社區聚焦群眾需求,創設了普洱市首家“初心驛站”,建成連心黨建工作室、退役軍人之家、便民食堂、便民停車場,“零距離”服務黨員群眾3.2萬余人次,使各族群眾在共同生産生活和工作中加深了了解、增進了感情、融洽了民族關係,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形成相互往來、鄰里守望的友好關係,通過百姓事的小切口見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大內涵,展現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深情,在社區的小單元促進全區各民族之間的大團結、大融合、大發展。社區先後獲得省級文明社區、雲南省平安家庭創建先進示范社區、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文明社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等榮譽稱號。

  倒生根社區是思茅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深入開展,不斷取得良好成效的一個縮影。思茅區始終把民族團結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精準扶貧等重點工作有機融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優勢産業,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連續三年在全省34個非貧困縣黨委政府扶貧開發成效考核中取得“好”的檔次。尤其是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思茅區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以治理優服務、以服務促治理,在農村持續鞏固“大喇叭”做法,黨史學習教育“飛入農村群眾家”。聚焦群眾需求,打造了文明實踐中心理論宣講、文化服務、教育服務、科技與科普服務、紅色主題活動“五大平臺”,區級部門結合職能職責打造了誠信示范街、職工驛站、致敬“燃燈者”、結婚登記頒證廳等品牌項目,為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創造條件,讓各族群眾“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能融入”。如今,各民族親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如陽光、空氣般融進思茅區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在各民族群眾的血液裏。(通訊員 羅夢輝)

[責任編輯: 李娜 ]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398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