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 快樂體彩
  • 快樂體彩

鄉味|一爐窯火映千年 建水紫陶煥新彩

2023年05月31日 09:09:48 | 來源:新華網

  編前語:産業興則農村興,農村興則國家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産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産’文章”。當前,全國各地發展農村特色産業,扎根“土”,體現“特”,形成“産”,從發展産品向發展産業轉變,從追求數量向追求品質轉變,從發展一産向一二三産融合轉變。做好“土特産”文章,根在水土、在農民、在文化,其中蘊含著鄉村産業振興的美好圖景。

  新華網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鄉味》,記錄各地做好“土特産”文章的鮮活故事,呈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的産業發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新華網昆明5月31日電(范芳鈺 劉馨蔚 劉東)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當地手工藝人提及紫陶,常會強調在中國制陶工藝中佔據一席之地的“陰刻陽填、無釉磨光”兩大工藝技術。

在陶坯上雕刻(攝于4月21日)。新華網 范芳鈺 攝

  數千年前,深埋于地下的泥土經過一代代手工藝人的摔打、搓捏、雕琢、刻畫而産生新的價值。清光緒年間,制陶工匠潘金懷和張好創制了刻填和無釉磨光兩道大工藝,進而創生了建水陶器的一種風格,並促成建水紫陶制陶技藝的形成。

  憑借獨特的工藝,建水紫陶躋身于“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在紅河州“三千四百年”旅遊文化名片中,“千年建水紫陶”大放異彩,建水縣被譽為“中國紫陶之都”。2023年一季度,建水紫陶産業産值20.11億元,同比增長38.59%。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建水紫陶,如今正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

航拍建水縣全貌(攝于4月20日)。新華網 劉東 攝

  文旅融合讓“城中有陶”

  今年“五一”期間,建水縣共接待海內外遊客58.4萬人次,同比增長182.62%,實現旅遊總收入55743.52萬元,同比增長142.22%。作為熱門打卡地之一的貝山陶莊,在假期前夕就陸續迎來了各地遊客。

  2011年,貝山陶莊文化産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向炳成毅然打破常規銷售紫陶的經營方式,利用紫陶文化、陶瓷景觀等主題創辦文化園區。十年後,向炳成知道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貝山陶莊裏,形狀各異的紫陶布滿幽靜的竹林、水榭樓臺,上萬個瓦罐形成了壯觀的視覺盛宴。“我們在園區裏設置了紫陶工藝體驗等板塊,來自各地的陶瓷考察團體、國內外的學生群體都會來這裏參觀學習。”向炳成很自豪,通過把紫陶與旅遊相結合的方式,貝山陶莊不僅打出了知名度,也讓紫陶産品深入人心。

蟻工坊外景(攝于4月20日)。新華網 范芳鈺 攝

  在蟻工坊,曾被廢棄的老窯垃圾區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打卡地”,藝術家羅旭用本地燒制的白色、紅色、藍色、黃色等具有明亮色調的空心磚,設計出集陶藝研發生産及體驗培訓、藝術衍生品研發和展示銷售等文旅産業微綜合體。湖面與樹林的掩映下,建水縣自然風光和蟻工坊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一塊塊空心磚壘起的“浪漫空間”吸引遊客駐足拍照。

  “陶在城中、城中有陶”,借助文旅融合的東風,建水縣圍繞産城融合建設,通過紫陶街、碗窯村、紫陶裏、蟻工坊等項目建設,豐富旅遊景區景點文化內涵,促進紫陶産業與文化旅遊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形成文産城融合發展新模式。

  數字賦能紫陶産業發展

  建水紫陶作為産業要素和文化要素不僅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中,也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裏。

建水紫陶産品(攝于4月21日)。新華網 范芳鈺 攝

  “許多建水人會在家中擺放紫陶器皿,放水、存米、喝茶、養花……”建水縣紫陶産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尚文松説,建水紫陶大致分為陳設器、文房用器、茶具茶器、餐飲用器等品類。

工作人員在進行直播前的準備(攝于4月20日)。新華網 范芳鈺 攝

  每到晚上,一些當地的電商主播陸續開始直播售賣建水紫陶。隨著主播們的上線,等候多時的老顧客紛紛進入直播間。結合實際,一些電商主播不斷創新直播模式,推廣建水紫陶文化,擴大影響力。

  近年來,建水縣通過實施“互聯網+紫陶”發展戰略,推動産業數字化、數字産業化,先後建成電商孵化基地、抖音直播基地,累計孵化紫陶電商240余戶,單個賬號月銷售額突破70萬元。

  2021年,建水縣委、縣政府啟動“數字紫陶”區塊鏈綜合應用項目,運用“數字紫陶”掃碼溯源技術,每件紫陶産品配備了專屬加密晶片和專屬ID,建水紫陶有了“身份證”。

  2022年6月11日,雲南首個文旅數字藏品——建水紫陶“獸耳方尊”線上成功發售,為數字賦能建水紫陶産業作出了有益探索。

  非遺傳承守文化不竭

拉坯(攝于4月20日)。新華網 劉東 攝

  建水紫陶要經過鎮漿制泥、拉坯造型、濕坯裝飾、雕刻填泥、高溫燒制、無釉磨光等多道制作工序,其裝飾大多以詩詞、梅蘭竹菊、傳統山水圖案為主。

  雲南省陶瓷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建水紫陶博物館館長謝恒認為,建水紫陶是一種物化的歷史,從建水紫陶的發展歷程可以讀出建水的發展歷史,“看懂了建水紫陶,就看懂了建水。”

修坯(攝于4月21日)。新華網 范芳鈺 攝

  回顧數千年的制陶歷史,明代以後大量漢民族移居雲南,外地工匠把先進的文化理念、制陶技藝帶到建水,促進了建水陶瓷的發展。清朝年間,文化人與當地工匠融合,學習借鑒其他工藝技術,通過書畫、打磨、雕刻、填泥等特殊方式,最終形成建水紫陶特殊的制作工藝。

  在建水紫陶博物館大廳裏有一塊“大師墻”,用來展示在建水紫陶制作上有突出貢獻的工匠。每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建水紫陶博物館還舉行隆重的大師上榜儀式。

  謝恒希望,“所有進入到紫陶博物館的人,能通過博物館展陳的工藝技能、發展過程、發展成就、發展未來等內容,樹立起對建水紫陶的文化自信、工藝自信和産業自信。”

建水紫陶藝人在對陶坯進行裝飾。(攝于4月20日)。新華網 范芳鈺 攝

  尚文松介紹,在人才培養上,建水縣通過委託相關培訓機構等方式,培養紫陶成型、裝飾、刻填、燒制等工種的從業人員。同時,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提高紫陶人才待遇,建立大師工作室,發揮大師及其團隊的“傳、幫、帶”作用,為紫陶人才相互交流、推動技藝傳承和創新提供平臺。

  創新創造煥紫陶新顏

  謝恒認為,油畫、水彩、工筆、書法、篆刻等藝術形式都可以在紫陶上呈現。

對陶坯進行裝飾。(攝于4月20日)。新華網 劉東 攝

  作為建水紫陶“四老”之一,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譚知凡從事建水紫陶制作近50年,他通過創新實現紫陶泥坯陰刻、陽刻一次性完成。在他的帶領下,多名徒弟成立紫陶作坊,成為建水紫陶業界的中堅力量。“我女兒從小耳濡目染,現在也開始了紫陶裝飾的繪畫。在原有的畫作上,她常創新一些新的圖案。”譚知凡説。

  建水紫陶數字賦能中心內,琳瑯滿目的紫陶茶具、器皿整齊擺放在貨架上,許多紫陶産品外觀進行了創新,不同年代的制陶匠人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不同的“時尚”。

建水紫陶茶具上畫著大象圖案(攝于4月21日)。新華網 范芳鈺 攝

建水紫陶茶具(資料圖)。新華網發(遇見南山建水陶藝工作室供圖)

  “建水紫陶具有不可復制性和唯一性,我們每一件作品都是創新。”建水紫陶數字賦能中心主任孔祥梅舉例,建水紫陶透氣而不滲水,儲存食物時不易發餿變質,且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因此,研發團隊結合建水縣獨特的陶土資源,研發出紫陶保溫杯。

  2022年9月,建水崇文同創紫陶文化有限公司牽頭創建了“建水紫陶數字賦能中心”,中心集建水紫陶研發、生産、銷售、包裝、物流、電商、文化、創意、培訓為一體。孔祥梅説,目前紫陶産品線下銷售仍以訂單式為主。

  建水紫陶在創新中煥發新顏,古老的陶藝通過現代的銷售,迸發出了強大的活力。截至2022年末,建水縣紫陶生産銷售企業和個體戶達2536戶,紫陶産業總産值突破50億元,輻射帶動相關從業人員5萬余人。(完)

【糾錯】 [責任編輯: 丁凝]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1348131072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