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 快樂體彩
  • 快樂體彩

【微紀錄·雲南故事】潛心科研路 漫漫亦燦燦

2023年01月16日 08:55:16 | 來源:新華網

  他們中,有人奮戰研究一線,為了讓産業可持續發展;有人用38年的時間只做一件事,為了讓百姓的錢包鼓起來;有人扎根雲嶺大地,讓科研為經濟社會服務……他們,在奔赴夢想的路上,堅定而執著。本期雲南故事,我們走近雲南省黨外知識分子群體,聽他們講述“逐夢前行”的故事。

   藍增全在查看古茶樹標本(2022年9月6日攝)。新華網 劉東 攝

  “保護雲南的古茶樹資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走進西南林業大學的雲南省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這裏展示著部分關于古茶樹的研究成果,陳列著大量古茶樹的標本。為何要專門成立這樣一個研究中心?

  “世界古茶樹資源有90%在中國,中國古茶樹資源有90%在雲南。尤其是大量野生茶樹群落的存在,不僅為證明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産地提供了‘活化石’,也為茶産業發展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種質資源。該研究中心的建立是為了進一步實現古茶樹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助力雲南茶産業高品質、可持續發展。”雲南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秘書長、西南林業大學古茶樹研究中心教授藍增全説。

  古茶樹資源是國家重要的種質資源,特別是野生茶樹群落是現今世界僅存于雲南的以茶為特徵樹種的生態係統,一旦毀損不可再生。因此,藍增全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産業模式。

  為此,他帶領團隊廣泛開展古茶樹資源和茶生態考察,係統地掌握了中國古茶樹資源分布格局、面積、株數,並通過建立古茶樹資源可視化大數據平臺,為資源收集、資源保護和民眾意識的提高提供了有效幫助。

  另外,在藍增全看來,雲南不但有著豐富的古茶樹資源,還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他建議,雲南要進一步摸清古茶樹家底,利用好古茶樹資源特色優勢,構建古茶樹技術體係,同時也要利用古茶文化來賦能産業發展。

  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服務于社會,一直是藍增全的一個心願。藍增全希望依托雲南作為世界茶樹起源地的特色資源稟賦,讓一片片綠葉變成一片片“金葉”,讓茶産業托起老百姓的致富夢,進而譜寫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30多年來,藍增全堅持奮戰在茶樹資源保護、茶業科學研究和茶産業發展的道路上,並無償轉移轉化科技成果10余項。“我們將多個科研成果免費運用到生産實踐和生活中,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科技助力資源保護和産業發展的目標。”藍增全説。

  “古茶樹是有生命周期的,而它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它是一個基因庫,所以在基礎數據積累完善、技術條件達到後,我們將著重研究如何保存基因,讓古茶樹的生態和文化賦能産業的發展。”藍增全説,當下,我們要做的研究還有很多,保護雲南的古茶樹資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舒群在查看紅梨長勢(2022年9月7日攝)。新華網 劉東 攝

  “我有一個夢,一輩子,就這一件事”

  “38年來,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帶領科研團隊研究紅梨品種,做大做強雲南這一高原特色産業。當紅梨産業發展得越來越好時,果農們的腰包才能不斷鼓起來。”在雲南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作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舒群的心中,一直有著這樣一個質樸的夢想。

  20世紀80年代,以優異成績完成大學學業的舒群選擇回到家鄉開展科研。從研究室到田間地頭,舒群找到了太多將科研轉化為實際産出、帶領農戶致富的樂趣。“三天不下地,心就慌”,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舒群有著樸素的土地情結,“科研不應該閉門造車,只有將科研成果産業化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

  紅梨對于舒群來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有時我女兒都跟我開玩笑,媽媽你的紅梨比我還重要。我從大學畢業到現在都十分熱愛我的專業和從事的工作。因為唯有熱愛,才能克服一切困難去堅守自己的夢想。”舒群説。將果樹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悉心呵護、培育的舒群,也因此被果農們親切地稱為“紅梨媽媽”。

  到目前為止,舒群的紅梨品種已累計推廣種植30萬余畝,實現農業産值24億元,讓十多萬農民增收致富。

  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舒群及其團隊用了十多年的時間,不斷對比研究,培育出第一代紅梨“彩雲紅”,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她並不滿足于此,與團隊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又推出了第二代紅梨“彩雲紅”。

  “相較于第一代紅梨而言,第二代紅梨‘彩雲紅’的色澤更加鮮艷,耐儲性更強,口味也由酸甜調整為了更被廣大消費者接受的純甜。” 舒群介紹,“我的目標就是要培育出一個真正好的紅梨品種,讓大家一説到紅梨,就知道這個紅梨是來自雲南。”

  除了科研人員的身份,舒群還是雲南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舒群表示,通過聯誼會認識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大家互相交流和學習,推動了彼此的成長和進步。另外,自己也將專注專業領域,發揮智力優勢,在社會服務和自身建設上展現更多作為。

  楊祝良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查看收集保存的真菌標本(2022年11月23日攝)。新華網 劉東 攝

  “我們這一代科研人趕上了一個黃金時代”

  “真菌是非常有價值的生物資源,我的工作就是對野外獲得的真菌標本或樣品進行分門別類,逐步摸清我國真菌資源的家底,探討其應用價值。”雲南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類室主任楊祝良説,我們要研究真菌,就得多跑野外,沒有一流的野外工作,就沒有一流的科研成果。

  在楊祝良看來,真菌是個特殊的生物類群,有些可以人工栽培,有些不能人工栽培。如何充分利用真菌可以人工栽培的特性為人們的生活服務,是一個值得研究人員思考的問題。在確立此目標後的十余年中,楊祝良團隊致力于在全國各地採集菌株。終于,在採集了9800多株菌株後,他們篩選出了十幾種適合人工栽培的菌株。

  而具有商業價值的羊肚菌的良好培植、産量提高正是楊祝良及其團隊不懈探索的一項重要成果。通過努力,楊祝良團隊選育獲得20余個羊肚菌高産核心種質,解決了羊肚菌栽培産量不穩的瓶頸問題,提出標準化種植和管理新技術種植。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中使用此栽培技術的羊肚菌在全國累計示范種植2萬余畝,幫助企業和農戶增收達3.5億元。

  楊祝良深知,科研重要,科普也很重要。在致力于科研的同時,楊祝良還收錄了雲南多種常見的有毒蘑菇,為了降低老百姓吃菌中毒風險,他通過電視、講座等各種途徑,普及毒蘑菇識別及中毒防治知識,並總結出了“頭上戴帽、腰間係裙和腳上穿鞋的野生菌不能吃”“不要食用黃羅傘和白羅傘,其生長的旁邊一定有劇毒鵝膏,很容易誤食中毒”等安全吃菌法則。

  楊祝良介紹,在雲南,野生食用菌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不僅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也進一步加快了雲南旅遊業及其他産業的發展。因此,在雲南進行真菌研究大有可為,“我期待著更多人能加入到雲南野生菌的研究隊伍之中,也相信會有更多研究者去探索出新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術。”

  “蘑菇雖然小,但是它的作用是很大的。我們研究蘑菇、研究真菌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利用這些真菌,利用這些知識為人類的發展服務。”在真菌的研究方面,楊祝良始終相信,唯有熱愛所在,才能目標所指,道路所至。

  “科研人員要勇于面對科學難題,主動利用新技術和新思路去巧妙地解決老難題。”三十多年來,楊祝良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係列成果。“我們這一代科研人趕上了一個黃金時代,我們取得的科研成果,主要得益于國家的快速發展。”楊祝良説。(完)

  出品人:韓海闊

  監制:李霞

  統籌:劉馨蔚

  編導:丁凝 劉東

  剪輯:丁凝

  撰稿:李晶晶

  海報:遊娟

  外聯:李玥欣

  雲南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

  新華網雲南分公司

  聯合出品

  往期回顧

  【微紀錄·雲南故事】情懷以始 敬業以恒

  【雲南故事】走!去雨林傣寨裏看比賽

  【雲南故事·教師節特輯】落松地小學有了新變化!

  【雲南故事·省運會特輯】“體操小花”備戰記

  【微紀錄·雲南故事】走唱怒江——古老歌謠在傳承中獲新生

  【雲南故事·畢業季特別策劃】成長這件“小事”

  【微紀錄·雲南故事】重度癱瘓青年饒萬春的“萬個春天”

  【微紀錄·雲南故事】“生命強者”的精彩人生

  【雲南故事】“大山村醫”和她的“民聲藥箱”

  【雲南故事】南方小鎮裏的冰雪夢想

  【雲南故事·初心】雲嶺“慢火車”

  【雲南故事·初心】佤寨奏響幸福曲

  【雲南故事·初心】大鼓敲響基諾山

  【雲南故事·初心】中老鐵路上的奮戰

  【雲南故事·初心】無量山深處的堅守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寧]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021131068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