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在昆明國家基準氣候站拍攝到的風向風速感測器。(新華網 劉東 攝)
新華網昆明3月23日電(丁凝 劉東)無論是古諺語中的“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還是古人“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蘊含著自古以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樸素哲思,體現出天氣與人們生産生活的緊密關聯。現如今,如何更加準確地預測天氣,依舊是人們不懈的追求。
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天氣預報為什麼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公眾拿到的天氣預報只有寥寥數語,背後又凝聚了多少氣象工作者的堅守和努力?世界氣象日,新華網帶你走進雲南省氣象局,為你一一揭秘。
3月3日,雲南省氣象局首席預報員楊素雨(右二)組織早間天氣會商。(新華網 劉東 攝)
收集數據:天羅地網,夜以繼日
楊素雨是雲南省氣象局的首席預報員,從事氣象預報工作16年,她笑稱這份工作為,“跟天鬥,其樂無窮。今天預測到的天氣明天立馬就能得到印證,奧妙無窮。”她同時也表示,“當然,這不是掐指一算,背後流程復雜,每個環節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一個個結論。”
3月3日拍攝的楊素雨書櫃裏的書籍。(新華網 劉東 攝)
大自然變幻莫測,想要用科學手段計算出天氣變化,充滿挑戰。一名擁有出色預報能力的預報員,不僅要掌握地理、氣象、物理、統計學、數學等多學科知識,掌握一至兩門編程語言,更需要累積豐富的實戰經驗。
2月28日19:15,昆明國家基準氣候站,氣象工作者放飛氣象探空氣球。(新華網 劉東 攝)
楊素雨介紹,天氣預報其實是通過大量搜集氣象要素數據,將數據代入各種方程中求解,並利用高性能電腦算出結果。氣象原始數據來自“天羅地網”的氣象觀測,氣象觀測主要有地面觀測、高空觀測、空間觀測。地面觀測主要通過百葉箱、雨量筒等儀器針對風場、降水等近地面氣象要素進行收集,高空觀測主要通過探空氣球、雷達、飛機等進行觀測,空間觀測則觀測的是宇宙空間的變化。
2月28日,昆明國家基準氣候站,每分鐘更新一次的高空探測實時氣象數據。(新華網 劉東 攝)
這些數據逐時滾動傳輸到氣象局大數據中心,電子填圖到天氣圖上,再疊加地圖、地形後,傳輸到各個崗位的預報員手上,便于預報員後續分析。臨近預報、短時預報、短期預報、中期預報……每個崗位專人值守,365天24小時都有人在崗。
3月3日,雲南省氣象局大數據中心,氣象工作者電子填圖氣象數據。(新華網 劉東 攝)
氣象預報員每天要分析大量的天氣圖和觀測資料,不同崗位得到的預報結論,將在每天早間會商時提出,最後由首席預報員進行把關定論,得出未來幾天的天氣預報。
3月4日,雲南省氣象影視中心在進行天氣播報錄制(新華網 丁凝 攝)
氣象服務中心收到天氣預報結論後,對公眾進行發布,氣象決策部門則會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重大天氣過程或重要活動氣象服務材料。
2月28日,在昆明國家基準氣候站拍攝到的氣象雷達。(新華網 劉東 攝)
準確預報:不懈努力,降低誤差
“為啥天氣預報有時會不準?”這是直擊很多氣象工作者內心深處的“靈魂拷問”。楊素雨介紹説,這來自于幾方面的誤差。
一個是觀測誤差,包括觀測儀器的誤差和觀測點上距離的偏差。“由于觀測點間間隔距離不同,預報員要在數據上做很多插值計算,有些並不能完全準確代表某一地的天氣情況。”
2月28日,在昆明國家基準氣候站拍攝到的數字式電子探空儀。(新華網 劉東 攝)
一個是氣象方程的誤差。大氣運動不像鐘擺一樣那麼有規律,它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過程,大氣運動方程組並不能完美描述這個復雜的過程。另外,在求解大氣運動方程組時,需要將方程組進行各種簡化,簡化又帶來一定誤差。
在氣象預報員拿到數據後,會靠經驗進行訂正,訂正也存在主觀性的偏差。
3月3日,楊素雨在查閱資料。(新華網 劉東 攝)
圍繞預報準確率的提高,需要幾代人不斷地努力。近年來,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電腦技術的發展,以及對大氣認識的深入,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逐步在上升。十年間,針對雲南省的氣候特點和地形特點,楊素雨一直跟隨前輩學習如何將天氣預報做好。“我們分析了近50年來的氣象歷史資料,並需要分季節、分時段、分區域去建立預報方程,科研工作十分細碎,有時需要不停地調整、打破、重建方案。”經過多年攻關,雲南省的晴雨預報評分有了5%以上的提高,但是對于強降水和不同時空分布下的降水預測,楊素雨則表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3月3日拍攝的雲南省氣象局機房。(新華網 劉東 攝)
以防為主:早預警,早行動
在楊素雨看來,氣象工作在更多時候意味著一份責任。
30分鐘看一次衛星雲圖,6分鐘看一次雷達圖,氣象數據更新一次,幾百張天氣圖又要重新分析一遍……2014年8月3日,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地震,當時正值汛期,為防止降雨導致堰塞湖崩塌,楊素雨和同事三天三夜堅守在工作崗位上,預報需要精準到降雨的時段、量級,細化到5毫米或是10毫米。後來,預報為中雨量級降水,通過緩緩疏通堰塞湖,沒有造成二次災害。精準預報為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氣象保障。
3月3日,楊素雨正在分析天氣圖。(新華網 劉東 攝)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為“早預警、早行動:氣象水文氣候資訊,助力防災減災。”楊素雨認為,在面對重大災害性、突發性天氣時,氣象部門會把“防”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提高災害性預報預警準確率,提前聯合多部門提升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早準備早動員早部署,未雨綢繆抓好防災減災各項工作,提供精準預報服務。
天氣預報員這份工作,樂趣與挑戰並存。楊素雨説:“我們做不到100%的準確,但是都會付出100%的努力,做好氣象預報服務。”(完)
出品:韓海闊
監制:李霞
統籌:劉馨蔚
編導:劉東
攝影:劉東
特效:陳寒青
剪輯:丁凝
文字:丁凝
海報:遊娟
鳴謝:雲南省氣象局
往期回顧:
【雲南青年説|國際民航日特別策劃】“00後”女飛行員成長進行時
(COP15特別策劃)【雲南青年説】探秘顯微鏡下的“迷你植物王國”
【雲南青年説·植樹節特別策劃】徐雙福:甘當夜行人 守護城市綠
【雲南青年説·春節特別策劃】陳峰樺:滇味團圓飯 “味”美情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