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永紅擺放在院子裏的石雕作品(攝於2月25日)。新華網發(李霞 攝)
新華網昆明3月9日電(范芳鈺 實習生 李霞)雲南省通海縣河西鎮,石雕工藝遠近聞名,世代相傳,工匠們憑藉一錘一鑿,化石為美,使這門技藝日臻成熟。
魯永紅,1972年出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對石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經過長年的艱苦奮鬥,他成為當地的石雕工匠。
魯永紅創作的《滇南石獅》(攝於2月25日)。新華網發(李霞 攝)
據了解,自1990年初中畢業後,魯永紅便在家跟隨祖父魯紹堯、父親魯子發學習石雕,後來又隨同大哥魯永壽、二哥魯永雙學習。開始學習雕刻的是柱腳石、花子板凳等。
魯永紅作品石頭茶盤《望子成龍》(攝於2月25日)。新華網發(李霞 攝)
1995年,魯永紅開始雕刻滇南石獅,同年9月至1996年7月,在家人的鼓勵和支持下,魯永紅進入雲南藝術學院進修學習雕塑1年,期間,他經常帶着畫筆和泥巴到昆明市筇竹寺寫生、做浮雕。
魯永紅創作的《滇南石獅》(攝於2月25日)。新華網發(李霞 攝)
據他回憶,以前年紀小,到採石場購買做石雕用的石料,老闆不願意賣,到招攬做石雕的人家也總是吃閉門羹,別人覺得他年紀小,一沒經驗,二沒技術。但魯永紅卻憑藉着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斷鑽研的石雕技藝和在當時先進的創作理念,走出了一條具有獨創性的石雕之路,他尤其擅長滇南石獅、浮雕、石像等的雕刻。
之後,魯永紅和妻子在路旁租用山地搭起了簡易的石棉瓦棚,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路。那時候,他們帶着約1歲的女兒,兩人分工,一人雕刻,一人刻字,常常通宵達旦的工作。
魯永紅創作的《滇南石獅》(攝於2月25日)。新華網發(李霞 攝)
從事石雕這份工作以來,他時刻謹記着父輩的囑託,勤於學習,潛心鑽研,敢於創新,大膽吸收國內名家的雕刻技法,在石雕作品中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創作理念,雕刻技法日趨成熟,使雕刻出的作品活靈活現,展現時代風貌和思想變遷。
2013年,魯永紅代表雲南永雲建築有限公司參加昆明老街首屆“技奪天工,競技雕壇”比賽,他雕刻的滇南石獅榮獲石雕類一等獎。滇南石獅採用青石材料雕刻而成,蹲坐在彌須座上,布局協調,比例恰當,雌雄獅子特徵清晰,呈半蹲半坐的姿勢,體態豐滿而不失靈動,形象憨態可掬,栩栩如生。這次比賽使得這位埋頭苦幹的寶藏手藝人被更多的人知曉。
魯永紅為製作冰墩墩繪圖(攝於2月25日)。新華網發(李霞 攝)
2014年9月,魯永紅榮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滇南石獅傳承人”,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客商慕名而來。此後,他連續獲得雲嶺技能工匠等榮譽稱號。這些擺放在魯永紅工作室榮譽展示廳裏的每一張證書都來之不易,每一張證書都印刻着他的奮鬥史。
為了將魯氏四代人的石雕技藝傳承下去,2016年12月,魯氏石坊在通海縣河西鎮石箐新村建成,廠房寬敞明亮,配備了現代化的起重設備和多種雕刻用的電動工具,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魯永紅在繪製石雕圖(攝於2月25日)。新華網發(李霞 攝)
2020年,魯永紅到世界石雕之鄉福建參加了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這次比賽讓他的創作思路和見識都更加開闊了,魯永紅説:“通過這次比賽,可以向全國各地參賽選手交流、學習,切磋石雕技藝,一方面能夠將新技術和新理念帶回來,另一方面也能讓通海的石雕文化走出去。”秉持着“引進來,走出去”的理念,魯永紅創辦了工作室,希望能夠盡自己所能為石雕文化的傳承提供支持:提供同行之間的學習交流&&,提供展示當地石雕文化的新&&,提供非遺傳承新陣地,提供技術骨幹培養基地。
魯永紅指導徒弟(攝於2月25日)。新華網發(李霞 攝)
談到石雕技藝的傳承時,魯永紅認為,隨着社會的進步,石雕作品越來越多樣化,石雕市場需求旺盛,石雕技藝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這些都對這門技藝的傳承提供了支撐,但這個行業的人才隊伍出現了斷檔問題,很多年輕人不願從事這份天天與石頭和石灰打交道的工作,這也成為了石雕技藝傳承的一大阻礙。但他會不斷地提高石雕技藝,多出優秀作品,多帶徒弟,鼓勵更多地年輕人來從事這份事業,將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技藝傳承下去。(完)
魯永紅製作冰墩墩(半成品)(攝於2月25日)。新華網發(李霞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