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病理醫生陳天星:奮戰在醫院的“法官”

2022年01月12日 08:39:00 |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昆明1月12日電(李晶晶 劉東)這裏,沒有進進出出的病人、或喜或悲的家屬、也沒有機械的叫號提示,只有空蕩蕩的走廊、冰涼的醫療器械、瑣碎的資訊核對和一陣又一陣福爾馬林的刺鼻氣味。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2021年12月30日)。新華網 劉東 攝

  作為醫生,和他們相伴最長的不是病人,而是顯微鏡和病理標本。他們沒有掌握生與死的能力,但從他們手中出具的每個結果,都可能是病人生命的分水嶺。他們就是病理科醫生,被稱為“生命的法官”。

  36年的堅守,源于熱愛

  2021年12月30日8點,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主任陳天星開始了她一天的工作。今天是她60歲的生日,也是她退休的日子,對陳天星而言,這一天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到辦公室後,她與往日一樣坐在顯微鏡前,認真閱片。閱片報告結果是炎症還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直接決定著患者的治療方案和其未來的命運。

陳天星(2021年12月30日)。新華網 劉東 攝

  工作期間,陳天星時常以科室為家,與顯微鏡為伴,多年的積累沉淀讓她總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她像一把利刃切開病因,為患者的治療指明方向。

  陳天星介紹,病理科的工作既簡單又復雜。簡單在于一張辦公桌、一臺顯微鏡、一張玻璃片就是觀察與研究病症的全部工具;而復雜在于病理科的工作內容,需要熟悉不同部位和器官的各種疾病。工作起來,陳天星常常在顯微鏡前一坐就是一天,與形形色色的細胞孤獨對話。

  即便如此,陳天星對她的工作依舊充滿熱忱。她説,這就是“第二個家”,能堅持下來,只是源于對這份救死扶傷工作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敬畏,這是一份崇高的、充滿成就感的事業,而不僅僅是一份工作。

  學習永無止境,病理更需精益求精

  走進病理科取材室,這裏的構造有點像廚房,不僅有通風櫃、冰箱,還有案板、刀剪等器具,幾個戴著口罩、穿著防護服的醫生正在取材平臺上忙碌著。旁邊,擺放著一排排的標本袋,裏面裝著病人活檢或手術切除的病變組織。

  陳天星介紹,一張優質的病理切片需經過取材、固定、脫水、包埋、切片、染色等50多道工序,程式復雜且嚴謹,這些工序都將為病理醫生的準確診斷提供可靠保障,有的病例還需要進行免疫組化及分子病理檢測才能得出更精準的病理診斷。而在為手術中的病人做冰凍切片工作時,病理醫生必須在30分鐘內快速出具病理報告,為手術醫生提供手術方式、切除范圍等參考,這對病理醫生的專業能力和經驗都是極大的考驗。

在醫院會議室過生日的陳天星(2021年12月30日)。新華網 劉東 攝

  “病理醫生最怕的是對疾病認識的不夠全面。”陳天星介紹,病理診斷不僅需要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還需要豐富的經驗和知識積累。不同醫院儀器檢查的結果可以互認,而病理檢查報告卻不行,就是因為病理的復雜性,即使是同樣的疾病也有不同的病理特徵,而不同的疾病又存在相似的病理學形態,判斷的結果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診療方向。

  “一個優秀的病理醫生不僅要學得廣,還要學得精。首先必須是全科醫生,從頭到腳的病都要知道,不然就無法對疾病進行診斷。”陳天星説,隨著越來越細的臨床專科的發展,病理也要跟上亞專科發展,精細化診斷,才能指導臨床精準治療,“直到現在,我還在堅持學習、不斷查閱文獻,唯有如此,才是一個合格的病理醫生。”

  醫學永遠在路上,年輕醫生更需成長

  “病理醫生差之毫厘,臨床診斷就會謬以千裏,一定要練好讀片基本功、疑難病例多請教、與臨床科室多溝通,迅速讓自己成長起來。”陳天星常對年輕病理醫生説,走上這條路,就得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去除雜念、心無旁騖才會學有所成。為幫助病理科年輕醫生提升綜合能力,陳天星會經常組織年輕醫生參與病理討論,尤其是遇到典型或疑難片子,第一時間帶他們閱片學習。

陳天星(左二)與同事合影留念(2021年12月30日)。新華網 劉東 攝

  從醫36年,陳天星已經數不清看了多少病理切片,但她始終記得自己的初心,雖然到了退休的年齡,但工作不“退休”,因為人生很短,但醫學的路很長,她有太多和病理學有關的事沒做完。

  “職業賦予我們神聖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就必須擔負起這種責任。”陳天星認為,對于在病理科工作的人而言,每天面對的不只是切片,更是切片背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同時也承載著無數人的健康夢和家庭幸福,唯有恪盡職守、精準診斷,方能不負生命的重托。(完)

【糾錯】 [責任編輯: 范芳鈺]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41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