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雲南故事·初心】大鼓敲響基諾山

2021年12月23日 08:50:56 | 來源:新華網

  大鼓立于中央,長老們圍在四周,向鼓面撒去五谷和烈酒。而後,鑼鼓喧鳴,眾人圍著大鼓跳起大鼓舞。

  這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基諾族大鼓舞的演出現場。在古老傳説中,基諾族是“從鼓裏走出的民族”。他們愛鼓、敬鼓。

  基諾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最後一個被確認的民族,新中國成立前,他們依舊過著刀耕火種、刻木記事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後,一步跨千年,由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大鼓敲響,制作大鼓的老人、傳承創新基諾族大鼓舞的年輕人,用鼓聲、鼓舞,講述著這個“一躍千年”的民族的故事。

陳建軍與演員們在基諾山寨景區共同演繹基諾族大鼓舞(11月10日攝)。新華網 劉東 攝

  突破的鼓聲·一位基諾族小夥的出走與回歸

  1993年冬,大雪茫茫,一趟載著雲貴各地少數民族歌舞演員的列車在河北省正定縣火車站緩緩停下。

  這是基諾族小夥陳建軍第一次見到雪,驚喜、激動。

  20世紀90年代,各式各樣的民族村、民族餐廳在我國各地不斷涌現,觀看少數民族表演成為一股熱潮。作為寨子裏能歌善舞的年輕人,陳建軍也在這趟列車上,受邀來到正定縣演出。

  作為較早走出基諾山的年輕人,陳建軍先後輾轉內蒙古、浙江、廣東等地演出,在見識了“大世面”後他卻深受刺激,“外面的人幾乎不知道基諾族,基諾文化更是少有人了解!”

  在內蒙古期間,陳建軍第一次聽到馬頭琴,看到蒙古族“頂碗舞”,頗受震撼。“這麼有民族特色的東西,我們也有!”

  陳建軍説的是基諾族大鼓舞。但不被外人所知、能跳大鼓舞的人大多年邁,如何讓本民族文化傳下來、走出去?他想,是時候該回家了。

  1999年,雲南金孔雀旅遊集團要在基諾族鄉開發景區,陳建軍受邀培訓演員跳基諾族大鼓舞。

  如何把動作單一的傳統舞蹈轉化為大眾更易接受的表演形式,是擺在陳建軍面前的第一個難題。他扛上一臺雙卡錄音機,兩個月內跑遍基諾山10多個村寨,把不同村寨基諾族大鼓舞的動作都記下,加以創新編排。

  動作變誇張、節奏有起伏,古樸中蘊含著雄渾氣勢……經過重新編排的基諾族大鼓舞,煥發出新的活力。

經過重新編排的基諾族大鼓舞,古樸中蘊含著雄渾氣勢(11月9日攝)。新華網 丁凝 攝

  然而,當寨子裏的老人們看到創新後的基諾族大鼓舞,不樂意了。背對大鼓、面對觀眾,毫無章法地隨著音樂靈動起舞,被老人們認為是對大鼓的不敬。那段時間,老人們見陳建軍一次就要罵他一次。

  陳建軍不服。他認為,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發展,“基諾族大鼓舞的根和魂是在的!”每一次起舞,他都抱著“人鼓合一”的信念,使出最大的力氣全身心投入。

陳建軍正在教授演員們基諾族大鼓舞舞蹈動作(11月9日攝)。新華網 丁凝 攝

  極具張力的舞蹈吸引了眾多遊客,演出場場爆滿。慢慢地,質疑的聲音少了,寨子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願意加入到基諾山寨景區藝術團中。1999年至今,陳建軍已經教上千人學會基諾族大鼓舞,2014年,陳建軍成為基諾族民間舞蹈州級非遺傳承人。

  如今,基諾族大鼓舞每天在基諾山寨景區上演,同時,還走出西雙版納,登上了更大的舞臺。

白臘先與他制作的基諾大鼓(11月10日攝)。新華網 丁凝 攝

  感恩的鼓聲·一位基諾族老人送給黨的禮物

  “這是我1986年制作的第一面基諾大鼓。”64歲的基諾族老人白臘先是基諾族大鼓舞省級非遺傳承人,1986年至今,他已經制作了三十多面基諾大鼓。

  在每年基諾族最盛大的節日特懋克節上,各村寨都要跳起基諾族大鼓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改革開放後,基諾族鄉傳統文化節慶活動開始恢復,村寨裏卻找不到一面大鼓,也無人再跳。

  青年時代的白臘先為了向寨子裏的幾位老人請教,把白天辛苦掙的錢攢下來買酒,到了晚上便帶上酒去請老人喝。老人們酒過三巡,身體開始自由擺動,白臘先便在一旁畫下動作,進行編排。

  舞蹈有了,還得有鼓。白臘先又和村寨裏的卓巴(寨老)學習制鼓技藝。1986年,白臘先做出了第一面基諾大鼓,鼓聲又回蕩在基諾山寨。

  今年6月27日,一面高2.6米、直徑1.03米、重250公斤的大鼓在基諾族鄉敲響。

  這面鼓是白臘先帶領徒弟們制作的,“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我想做一面特別大的鼓敬獻給黨,表達基諾族群眾對黨的感恩。”作為一名黨員,白臘先道出了制作大鼓的緣由。

白臘先與徒弟們正在修繕之前做的基諾大鼓(11月10日攝)。新華網 丁凝 攝

  由于沒有工錢,白臘先起初並不好意思向徒弟們開口,支支吾吾許久。

  8名徒弟中有5名黨員,當他們知道師傅的用意後,都毫不遲疑地表示:“老師説怎麼幹,我們就怎麼幹!”談起制鼓歷程,白臘先眼中仍有感動的淚光在閃爍。

  徒弟們淩晨割橡膠、白天做鼓,9人耗費90個工日做成了這面大鼓。

  “我們基諾族以前的生活很艱苦,水電不通,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吃不好、穿不暖、住得差,是白臘先刻骨銘心的記憶,“缺糧的時候連吃七天紅毛丹,誰家有頭豬就算是富貴人家了。”

  “黨的政策好,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作為土生土長的基諾山人,白臘先見證著這些年寨子的變化。2019年4月,基諾族實現整體脫貧,成為全國第一批整族脫貧的直過民族。

  如今,和寨子裏的其他人家一樣,白臘先家蓋起了小樓,開上了小轎車,平坦的道路通村達戶。

藍天白雲下的基諾山(無人機拍攝)(11月10日攝)。新華網 劉東 攝

  幸福的鼓聲·民族、發展之音生生不息

  30多年來,白臘先制作了30多面大鼓,收徒14人,並在2016年創辦了制作大鼓及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

  如今,大鼓除了供給基諾山各村寨、演藝公司和學校,為師徒增加收入外,更成為了展示基諾族文化的窗口。一面面基諾大鼓懸挂于基諾山寨景區、在每一場演出中敲響,有的還被搬上更大的舞臺。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希望加入進來,學習制鼓技藝。現在,白臘先正籌劃著蓋新廠房、進新機器,還琢磨著用電腦制圖完成前期設計,成規模制作基諾大鼓及基諾文創産品。

  “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非遺傳承人,我想把基諾文化和基諾大鼓制作技藝,很好地傳承下去!”白臘先説。

  而同樣是黨員和非遺傳承人的陳建軍,也在謀劃著把基諾大鼓聲傳到更遠的地方,讓世世代代都敲響大鼓,“從根本上,讓後輩們打心底裏認同、熱愛自己的民族。”

  為此,除了傳授大鼓舞外,陳建軍正籌劃著在景區設立非遺工作室,把基諾族的歷史、文化通過更具象的方式保留下來,讓每一個基諾族人記住本民族的根和魂,也讓更多的遊客了解基諾文化。

  如今的基諾山寨,舊貌換新顏,映入眼簾的是嶄新的房舍、通暢的公路、良好的生態。基諾族大鼓舞每天都在景區裏上演,合作社正在納新。無論是白臘先還是陳建軍,身上都印刻著時代、民族發展的印記。基諾山在時代大潮中變遷、前行,基諾族幸福的鼓聲響徹山谷。(完)

 

  出品人:王江

  監制:李霞

  統籌:羅春明

  編導:丁凝

  攝影:劉東 丁凝

  撰稿:丁凝

  剪輯:劉東

 

  鳴謝:

中共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共景洪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人民政府

  西雙版納廣播電視臺

  雲南金孔雀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西雙版納基諾山寨旅遊文化有限公司

 

  中共雲南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新華網雲南頻道

  聯合出品

  往期回顧

  【雲南故事·初心】中老鐵路上的奮戰

  【雲南故事·初心】無量山深處的堅守

  【慶祝建黨百年特別策劃】雲南故事|百年誓詞,雲嶺為證!

  【雲南故事·“六一”特別策劃】聽“媽媽”的話

  【微紀錄·雲南故事】“選礦能手”黃道軍:在千淘萬漉中錘鍊匠心

  【微紀錄·雲南故事】灘地管理員——守護洱海的那一抹橙

  【微紀錄·雲南故事】洱海邊有群上海來的“治水人”

  【微紀錄·雲南故事】“單腿村醫”李紅奎:拄著拐杖去行醫

  【微紀錄·雲南故事】畢懷中:一條腿也要闖出脫貧致富路

  【微紀錄·雲南故事】金沙江邊種柳人

  【微紀錄·雲南故事】鄉村教師農加貴 一師一校堅守“麻風村”34年

  【微紀錄·雲南故事】一波三折的“天麻扶貧路”

【糾錯】 [責任編輯: 范芳鈺]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38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