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紅土地 麵條香

2021年10月31日 09:35:07 |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昆明10月31日電(徐華陵)在雲南省昆明市,素有“打翻了的調色盤”之稱的東川紅土地一直吸引着海內外游客前來一睹風采。依靠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這片“耐看”的紅土地常年産出優質小麥,而不遠處高聳的牯牛山常年流淌着岩溶裂隙水,水中富含銅、鍶、鐵、鈣、鋅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這些都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東川麵條(東川掛麵)的生産提供了優質的原料和水源。

  一根面的前世今生

  麵條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既可作主食又可作快餐的健康食品。大約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服務東川礦區,有關部門建設生活配套工程,其中在東川成立了幾家麵條廠,在以後的數十年裏,東川逐漸成了麵條的代名詞,人們除了知道東川的有色金屬外,還知道了東川的麵條。

牛肉麵、番茄面、清湯麵……一碗麵條可以被做成各種口味(9月16日攝)。新華網 徐華陵 攝

  “東川麵條筋道好,回味香,久煮不爛,又香又滑。”這是大多數老餮們對東川麵條的評價。

  上世紀末,隨着礦産資源開採的限制,多數麵條廠開始走下坡路。但東川麵條靠着自然賦予的優越條件撐了過來,雖然留有“青山”,但在過去時間裏基本都靠手工製作、作坊生産,東川麵條的“柴火”燒得並不旺,這也迫使麵條加工廠開始轉型,逐漸用自動化機器生産,代替産量低、質量不穩定的手工製作。

自動化機器生産的麵條具有清潔衞生、外觀整齊等特點(9月16日攝)。新華網 徐華陵 攝

  如今,東川當地聚集了多家優質麵條生産加工企業,東川麵條已開啟自動化的生産模式,從篩面到和面,從壓面到切面等工序都由機器完成,且所加工的麵條具有清潔衞生、外觀整齊等優點。

  牯牛山下麵條香

  位於東川牯牛山下的昆明回韻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麵條加工廠是近年來東川境內規模和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麵條加工廠之一。

  該公司總經理馬赫是一名“90後”,2017年留學歸來後回到家鄉東川,投身於東川麵條生産加工事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東川麵條品牌影響力很大(有一定影響力),但是市場佔有率很低,我想通過經營理念和思路的創新,助推東川麵條在市場中博得一席之地,更好地走向省內外。”馬赫説。

烘乾後的麵條被機器整齊切斷,將進入包裝環節(9月16日攝)。新華網 徐華陵 攝

  麵條加工廠投産之初,馬赫除了解決資金問題,還要不斷優化麵條的生産、品相、口感問題,為此,他從東川當地引進一批具有高級資質的掛麵生産人才,同時“走出去”,到河南、河北等省份學習麵條生産加工技術,並引進優秀人才參與東川麵條的優化和生産工作。

  2018年10月,馬赫的麵條加工廠新建了一條年産13200噸的自動掛麵生産線,從篩面、和面、壓面、切面、乾燥再到包裝,每道工序均配備有自動化專業生産線。

航拍東川牯牛山(9月16日攝)。新華網發(昆明回韻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供圖)

  除了先進的設備和優秀的人才,水源也是保障麵條産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據了解,牯牛山脈岩溶裂隙水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加之獨特的亞熱帶幹熱河谷氣候條件,東川也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掛麵加工環境。

烘房裏一眼望不到頭的麵條(9月16日攝)。新華網 徐華陵 攝

  “麵條好不好就看烘房長不長。”馬赫介紹,麵條加工廠的烘房長達107米,全時可控,可讓掛麵品質持續穩定且口感更佳。在烘房經過5至6個小時的乾燥工藝之後,掛麵就到了最後的包裝環節,之後就將銷往省內外。

  麵條加工帶動鄉村振興

  馬赫説,從事掛麵生産行業4年間,他見證了東川掛麵從手工製作到自動化生産的蛻變過程。

  經過多年發展,東川麵條已形成産業化開發,系列産品物優價適,深受市民歡迎。當地麵條加工企業在進行自動化生産的同時,也吸收周邊群眾進廠務工,帶動當地群眾增收,助推鄉村振興。

包裝好後的東川麵條將銷往市場(9月16日攝)。新華網 徐華陵 攝

  目前該公司已和東川區紅土地鎮達成初步採購協議,每年採購紅土地鎮農戶種植的苦蕎600余噸作為苦蕎掛麵原材料。“我們工廠有21名員工,其中7名是低收入群體,通過在工廠務工,每人每年可實現增收大概3.4萬元。”馬赫説。(完)

【糾錯】 [責任編輯: 范芳鈺]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0713102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