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原創 政務 旅遊 州市 教育健康 社會 圖片 經濟 服務 雲南故事 雲南青年説風味雲南融媒報道
  • 超級大樂透
  • 超級大樂透

雲嶺最美科技人:牢記使命 創新爭先

2022年05月28日 09:32:15 來源: 雲南日報

  在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即將到來之際,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5月27日發布2022年“雲嶺最美科技人”選樹名單,以先進榜樣激勵全省廣大科技人員繼續發揚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光榮傳統和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積極投身各領域科技創新,為創新型雲南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此次入選的10名“雲嶺最美科技人”中,有數十年專注茶樹選育的農業科技人員,有年逾古稀仍奔波于野外開展化石標本採集的古生物學家,有扎根企業推進疫苗研發的技術領軍人,有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不懼艱苦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有投身大江大河之畔從事水電開發的工程技術人員……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在科技創新、科技推廣、醫療衛生、成果轉化等領域取得累累碩果,把論文寫在了雲嶺大地上。

  玉溪沃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黃鎮

  疫苗研發攀高峰

  2003年,黃鎮作為優秀人才被引進雲南,加入雲南沃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森生物)。剛到公司時,人才和資金短缺,企業發展舉步維艱。黃鎮深知,只有通過加速新産品的研發上市才能打破發展困局。為攻克一個個工藝難關,他帶領團隊不分晝夜堅守實驗室。2007年,公司成功推出首個産品——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該産品使沃森生物獲得了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作為沃森生物的技術領軍人,黃鎮先後領銜開發了10個細菌性疫苗産品並成功實現産業化。其中,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PCV-13)的誕生,在他看來是自己科研經歷中最為精彩的一頁。PCV-13是目前世界上技術壁壘最高的細菌性多糖結合疫苗,被稱為全球最難研發的疫苗之一。作為預防兒童肺炎球菌感染的關鍵疫苗,美國疫苗巨頭輝瑞公司的PCV-13産品在國內長期短缺,其較高的價格也成為中國家庭選擇的障礙之一。自2005年該疫苗立項研發以來,黃鎮與公司科研人員歷經15年的潛心研發,在2020年實現疫苗正式上市接種。這一産品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上的空白。

  2022年5月13日,沃森生物發布公告,公司收到摩洛哥衛生部授權簽發的PCV-13首筆100萬劑的採購訂單。“這是國産PCV-13的首次出海,反映了我國疫苗自主研發實力的不斷增強。”黃鎮説。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華蓉

  科技推廣顯身手

  在昆明市五華區西翥街道花坡村,一説起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華蓉,村民們人人知曉。2019年,在這個山區苗族村脫貧攻堅的關鍵期,華蓉把7萬袋平菇菌包和種植技術送到了花坡村。她手把手教村民搭棚種菌,一遍又一遍地講解栽培知識,首批2萬袋平菇就實現7000多公斤收成,村子也因為種植菌菇走上了“菌富路”。

  花坡村是華蓉眾多幫扶點之一。近年來,華蓉足跡遍及雲南省16個州市,並重點到怒江、迪慶、文山等邊疆民族地區一線,推廣食用菌保護培育及擴繁促産、馴化栽培等實用技術,推動食用菌優良菌種資源開發利用,積極助農增收。她作為主要選育人成功馴化“中菌羊肚菌1號”品種,保障了羊肚菌栽培高産、穩産,該品種已累計推廣面積5000畝以上,輻射帶動農民增收1億元以上;成功選育“中菌金球蓋菇1號”,實現穩産、高産,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新品種研發和精準科普、科技推廣同等重要。”華蓉説。作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她已連續7年帶隊到雲南省多地開展“科技三下鄉”活動,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和食用菌資源的持續利用。多年來,她入戶進棚實地指導500多次,指導企業合作社150余家,開展技術培訓400余場,累計培訓5萬余人次,帶動企業增收超過2億元。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尹兆青

  抗疫一線勇擔當

  2020年初,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尹兆青主動請纓加入一線抗疫,成為德宏州應急專家組成員。

  “我主要負責對全州14歲以下疑似患新冠肺炎的兒童進行診治。”尹兆青認為,在工作中最具挑戰性的無疑是新生兒的診治。新生兒病區是封閉式病房,裏面多是長期住院的危重症患兒,抵抗力低。疫情期間,醫院實行暫時停止探視制度。為取得患兒家屬的理解,她逐一致電每位患兒家屬,將非常時期取消探視的規定告知家屬。面對一部分家屬産生的焦慮情緒,尹兆青耐心地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及心理上的安撫。此外,尹兆青還承擔起對全體科室人員培訓新冠肺炎應急預案和講授相關知識的任務。

  2021年3月29日,瑞麗疫情形勢嚴峻。為做好醫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科室人員緊缺期間,尹兆青合理調配科室人員,至2021年底共派出100余人次參與瑞麗市中傣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救治工作,並派出多名醫護人員參與院區內體溫監測及發熱門診工作。尹兆青也積極投身于抗疫一線,參加及監管德宏州18歲以下兒童的疫苗接種保障工作。 “為了方便開展診療工作及針對疫情迅速作出排班調整,2020年至今,尹主任吃住大部分時間都在科室。”同科室的護士萬靜説。

  昆明市延安醫院主治醫師納晨

  拼搏永遠在路上

  昆明市延安醫院醫師納晨剛參加工作不久,“愛拼”的名聲就在整個醫院傳開了。作為一名“80後”,為了多接診患者,他常常加班加點,同事讓他不要那麼拼時,他總是説:“我年輕,我能行!”

  2013年7月,由于連續高強度工作,納晨昏倒在工作崗位上,住進ICU後,確診為腦幹出血。經過全力救治終于脫離危險。出院後,他以堅強的毅力戰勝了可能留下的癱瘓、失明、失語等後遺症,再次回到工作崗位。納晨説:“只要人生不畫上句號,拼搏就永遠在路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納晨放棄申報出國進修計劃,主動到一線抗擊疫情。他還擠出時間開展網絡問診公益服務,組建12個微信患教群,每周拍攝2至3段科普小視頻,發布在網絡平臺上,每天堅持分享科普育兒防病知識。長期的堅持,讓納晨成了網紅兒科醫師,獲得微脈問診平臺2020年“我最喜愛的醫生”評選雲南省及全國網絡第一名。

  2020年下半年,納晨主動請纓,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開展健康扶貧工作。他常常把診室搬到田間地頭、農戶家中,開展到府服務,並積極爭取醫療專家免費到怒江為困難婦女實施宮頸癌手術。2020年10月24日,在納晨與扶貧隊員的共同努力下,福貢縣人民醫院兒科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建成並通過雲南省衛健委驗收。

  中國電建昆明院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朱國金

  建功水電事業

  “幸運”,是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朱國金對自己走上水電建設之路的評價。他從水利專業畢業就趕上了西南水電開發的黃金時期,參加了景洪水電站、金安橋水電站、糯扎渡水電站、小灣水電站、雷打灘水電站、趙家渡水電站的建設。

  2007年至2008年,朱國金作為主設計人員參與景洪升船機的設計工作,建成世界第一座水力式升船機。“當時最大的難題是這個升船機無技術規范可供參考、無類似工程實例可供借鑒,一切都必須‘無中生有’。”朱國金説。面對困難,他與同事進行科研攻關,最終成功解決多項核心技術問題,實現瀾滄江航道上的船只順利過壩。

  2009年,朱國金擔任“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設計副總工程師,帶領科研人員攻克難關,建立了成套技術體係和解決方案。2011年,朱國金奉命擔任滇中引水工程設計副總工程師。面對這一國家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他主持攻關多項技術難題,實現突破,建成77米國內最深的軟土豎井、75米埋深的國內最深城區軟土盾構隧洞,成功將該工程單公里綜合投資降低至1.1億元,遠低于國內同等規模盾構隧洞綜合投資。“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每一個項目都需要依靠團隊的力量才能完成。”朱國金表示,與水電同行近20年,未來自己還將在雲南水利水電事業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昆明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易俊潔

  融入地方産業發展

  2018年,赴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生物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的易俊潔學成回國,由于成果突出,國內高校紛紛向她拋出了“橄欖枝”。易俊潔最終選擇了雲南,成為雲南首批“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引進的青年人才。“雲南聚力打造‘綠色食品牌’,這讓我覺得有了用武之地。”易俊潔説。

  進入昆明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後,在雲南省有關部門和學校的大力支援下,易俊潔牽頭組建了雲南省首批果蔬加工研究團隊,團隊先後建成國家果蔬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分中心、雲南省特色果蔬健康産品工程研究中心、雲南高原特色果蔬加工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等多個省級平臺。近幾年,她還圍繞雲南特色果蔬産業,開展全鏈深加工“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取得一係列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推動雲南傳統加工食品的現代化、標準化、工業化、智能化,創制符合新時代需求的營養、健康、方便的滇味特色食品。

  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易俊潔四處奔波,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在昭通,她帶領團隊將超高壓昭通蘋果汁做成産業;在曲靖,圍繞烏蒙山區鹽水石榴、樂業辣椒、會澤洋芋等特色農産品,開展係列深加工新産品研發,提升農産品附加值;在文山,她成立了專家工作站,開展辣椒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聯合企業打造的“宏斌牌”小米辣連續三年被評為雲南省綠色食品牌“十大名菜”。

  雲南省普洱茶樹良種場研究員肖時英

  專注做好一件事

  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到白發蒼蒼的老人,雲南省普洱茶樹良種場研究員肖時英一直專注一件事,那就是為大葉種茶樹選育優良品種,進行無性繁殖的扦插育苗。他也被茶界稱為“雲南無性係茶樹良種之父”。

  “雲南的茶葉有巴掌大!”還在上學的肖時英看著老師手中的茶葉標本,眼裏滿是驚訝,也讓他與雲南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畢業後,抱著“選育茶葉的優良品種”這一目標,從昆明到普洱再到動海,肖時英一路坐公交、蹭工程車、跟馬幫……輾轉12天才到動海茶試場,從此把根扎在了雲南,一晃就是60多年。

  多年來,肖時英及其團隊歷經多次試驗,探索出“以苗育苗”的扦插新方法,使雲南大葉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選育了雲瑰、雲梅、矮豐、雪芽100號、短節白毫、雲抗10號、雲桃等無性係良種。同時,他自費租地近150畝,建起5000畝現代茶園,實施良種良法示范,經過耕耘,立體生態茶園被列為第九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面對慕名而來的求教者,他總是傾囊相授,讓現代茶園技術被更多的人掌握,傳播得更遠。退休後,肖時英依然守著山間茶園,發揮余熱,進行茶葉科研和成果推廣工作。“選育茶樹良種是我專注的事業。”肖時英説,自己已90歲了,但前行的腳步不應停止,科研的道路正如飲茶般,經歷艱辛苦澀後收獲的是絲絲甘甜。

  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暨雲南省腫瘤醫院二級教授董堅

  創新成果服務患者

  1986年,剛離開學校的董堅,踏進了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當時,“腫瘤學”在雲南省還是一個新的學科領域。為進一步了解腫瘤診治新技術,董堅把一歲的孩子交給家人照看,遠赴北京、上海專項學習腫瘤的綜合治療,把當時我國最先進的腫瘤診治新技術摸了個透,隨後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立腫瘤綜合診治小組,努力為病人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幾年下來,附一院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不斷提升,對此,當時的省衛生廳提出,以附一院腫瘤科為基礎,成立腫瘤專科醫院。于是,董堅來到了新的單位。

  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董堅注重臨床資料和樣本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先後4次得到國家基金委立項資助開展在結直腸癌、乳腺癌的應用基礎研究,特別是關于雲南多民族基因多態性在結直腸癌診斷治療中的應用研究得到國際廣泛關注。

  作為雲南省腫瘤學學科帶頭人,董堅積極整合學科資源,2004年,發起組建雲南省高校腫瘤學學科創新群體,將分散在省級各大腫瘤臨床治療單位和研究機構的設施及人才資源整合,對雲南各類常見多發腫瘤疾病開展靶向治療、生物治療、基因診斷方面的應用研究。2010年,該團隊被省教育廳正式授牌為雲南省高校腫瘤診療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科技創新團隊。近5年來,團隊共引進和轉化腫瘤診治新技術23項,極大提高了雲南省腫瘤早期防治和綜合治療水準。

  雲南大學教授張喜光

  古生物學家的根在野外

  2002年初,張喜光結束了在加拿大10年的博士學習與工作,來到了有著深厚文化學術底蘊的雲南大學。此後的近20年,他將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地層古生物學研究中。

  化石是古生物學研究的基本素材。張喜光起初潛心於立體保存的微體化石,隨後將探索腳步擴展到雲南特有、布爾吉斯頁岩型的昆明小石壩生物群。因為這兩類特異化石能保存生物的軟軀體部分,是化石中的珍寶。“幾釐米厚的含化石層,偶爾會夾雜在出露的數十米地層序列中。尋覓這樣的化石夾層,常常一無所獲,一旦發現卻能感受無比的喜悅。”張喜光説。

  野外找尋化石點、採集標本並帶到實驗室,多年來,張喜光獲得了大量的原始數據,為一係列原創性研究備下關鍵的素材。2012年,張喜光及團隊採納創新研究手段,使用上海光源“同步輻射顯微層析技術”,讓X射線穿透石頭,把保存在岩石內部的資訊提取出來,無損檢測了磷酸鹽化石保存的軀體三維結構。更為重要的是,依據從金沙江畔生物屑灰岩中“溶解”出來的大小不到2毫米化石,首次揭示寒武紀大爆發時期最早甲殼動物的軀體組構的復雜與“現代”特性,為研究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群落打開了全新的窗口。如今的張喜光已年逾古稀,但他仍每年保證有40至60天的時間帶領學生在野外進行採集,用行動詮釋“古生物學家的根在野外”。

  怒江綠色香料産業研究院正高級農藝師楊毅

  發展草果造福一方

  1992年,22歲的楊毅自願報名到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從貢山縣城出發,徒步走了將近3天。”回憶過往的艱辛,楊毅説,那時,獨龍江鄉還處在刀耕火種的階段,首次去推廣地膜玉米種植技術很費勁。但也正是這些農業技術的不斷推廣普及,撐起了一片綠水青山。

  基于長期的技術推廣和科技扶貧實踐,2014年,楊毅主持編制的《怒江州草果産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引起怒江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視。2015年,怒江決定大力發展草果産業,並成立草果産業發展研究所,任命楊毅為所長。

  走馬上任後,楊毅迅速帶隊調研,撰寫相關規劃方案,為怒江州發展綠色香料産業提出建議。他帶領團隊先後爭取到農業農村部、省財政廳等1700余萬元的項目經費,實施草果基地建設等多個科技推廣項目,並總結出一整套適合怒江草果生産的技術措施,以養蜂輔助性授粉、草果園低位噴灌等技術,解決了怒江州草果花而不實、産量不穩定等技術難題;以田間生産便道、草果專用生産索道解決了山區草果運輸難、成本高等問題,項目間接帶動群眾增收8000萬元以上。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21年底,怒江州草果種植面積已由2014年的42.6萬畝發展到2021年的111.45萬畝,年産值4.03億元,已成為我國草果的核心産區和雲南省最大的草果種植區。(記者 季徵)

[責任編輯: 劉東 ]
01007021004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606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