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 超級大樂透
  • 超級大樂透

雲南文化産業特色紛呈

2022年05月26日 09:39:16 | 來源:雲南日報

阿者科蘑菇房

游客體驗VR/AR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藝術節開幕式

徐霞客紀念館

青花系列大象茶壺 記者 李蘇榕 攝 彝繡傳承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供圖

  文創産品跨界破圈,文化人才有了“第二居所”,創新創意讓傳統文化活力無限,文旅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依託資源優勢,突出民族特色。近年來,雲南省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邊疆民族地區特色的文化産業發展之路,各州市也在傳承中發展,在實踐中創新。

  本版擷取全省各地的文化産業中具有特色和亮點的經驗做法,用好典型引路法,以此為啟示與借鑒,讓一花獨放成為百花齊放,不斷為彩雲南再添新景。

  省財政 為優勢文化産業注入“活水”

  從民族村落的田間地頭,到與時尚設計融合的民族刺繡布藝産品,李蓉麗和雲南綠野經貿有限公司的自研品牌“小山麗”一起成長,如今被評為雲南特色文化産業知名品牌。為了不讓融資難制約創新型文化企業發展,自2019年起,雲南省融資擔保公司3次為綠野經貿提供擔保貸款264萬元,成為雲南省文化企業貸款擔保風險補償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創新創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為推動雲南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省財政廳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保障和導向作用,形成了以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為主、文化企業發展創新資金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為補充的多渠道資金投入格局,為文化強省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

  通過資金注入、項目補助等方式累計投入9.3億元支持國有文化企業聚焦主業和數字化轉型發展。截至2021年底,雲南出版集團等3家省屬國有文化企業合併實現營業收入67.4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7.42億元,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108.45%。《李大釗年譜》等書籍獲中國出版政府獎,紀錄片電影《九零後》榮獲中國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為優勢特色文化産業注入源頭“活水”,省財政安排省對下轉移支付資金。

  昆明市 打造西部VR/AR産業新高地

  在家就能體驗5G+AR異地同&演唱會現場,佩戴VR頭盔就能身臨其境般游山玩水,借助VR/AR技術可隨時“隔空”看房……當前,昆明正努力將VR/AR産業打造成為百億級産業,全力朝着建設成為雲南省VR/AR樣板城市、西部VR/AR産業發展新高地的目標邁進。

  目前,昆明市VR/AR産業在體制機制、産業政策、園區建設、項目引進、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産業鏈條逐漸成熟,産業發展基礎條件日漸夯實。

  昆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昆明市VR/AR産業發展領導小組,印發《昆明市加快VR/AR産業發展的工作任務清單》,列出14項重點工作任務,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截至2021年,共培育核心企業29家、關聯企業60家,營業收入突破25億元。在2021世界VR産業發展大會上,昆明市作為全國VR産業發展成效突出的8個城市之一被寫入《虛擬現實産業發展白皮書》。

  隨着VR/AR産業生態鏈的初步形成,昆明為各類VR/AR企業厚植發展土壤。昆明市先後&&《昆明市VR/AR産業發展規劃》《昆明市保護VR/AR産業知識産權的若干政策》《昆明市關於加快VR/AR産業招商引資若干政策》等8項政策措施,為全市數字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昆明市建立數字文化産業發展項目庫,推動京東方12英吋硅基OLED生産線、中譯語通譯製基地、昆明市文化雲&&、5G+VR雲展館、朱古拉咖啡總部園區等30多個項目建設。在強項目的同時聚人才,昆明市在産業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人才等專項中加大VR/AR産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組建了由16位專家組成的VR/AR專家團隊,為建設我國西部地區VR/AR産業發展新高地積蓄力量。

  西雙版納州 文旅産業迸發活力

  五彩斑斕的夜色中,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紅直播團隊和個性拍攝團隊輪番上陣,將國際EDM音樂與民族文化及六國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的FUN SIX六國音樂現場項目正在上演,徜徉在良辰美景中的游客流連忘返……這是記者近日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告莊西雙景看到的景象。

  近年來,圍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發展的理念,西雙版納州通過黨政機關引導、文旅企業發力、協同推進文旅融合的模式,積極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努力打造以文化為底色、旅游導消費、商業增創收的文化創意産業園區,並以此為輻射,全力推進全州文旅産業園區的創新發展。

  “該項目啟動建設以來,西雙版納州宣傳、文化、旅游等部門積極參與園區的規劃建設、文化引入和引導。”州文化産業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將該園區作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長期主會場舉辦地、給予文化産業專項資金扶持等舉措,助推了園區的創新發展。同時,園區作為西雙版納游客集散中心,建成的旅游客運&&、旅游購物&&、旅游信息&&和旅游綜合服務&&,成為了西雙版納文化旅游升級的重要抓手。

  “我們通過文化賦能、旅游導入和科技運用來打造文旅融合的沉浸式文化旅游消費空間。”負責運營的雲南景蘭文旅集團副總裁焦媛傑介紹,目前園區佔地2萬平方米的趕擺場是民族民俗活動主要舉辦場地之一,全年大大小小30余場的民俗活動都在這裡精彩呈現。從春節、潑水節、開門節、水燈節等節日,到“我是大明星”“檸檬音樂季”等園區獨創的品牌活動,均接待游客過萬。

  園區內的湄公河·星光夜市作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最具規模、最具特色的夜市,融合東南亞飲食、人文、民俗工藝及特色夜市文化,已成為告莊西雙景民族文化體驗園的一個專屬明星品牌。

  紅河州 文旅融合留住鄉愁

  翻越巍峨險峻的大山,蹚過曲折蜿蜒的河流,拾級而上,哈尼梯田躍然眼前。在元陽縣新街鎮阿者科村口的游客服務中心,拿着第6次旅游分紅的當地村民高美華真切感受到了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

  分紅從哪來,旅游如何發展,這一切都源於5年前啟動的“阿者科計劃”。阿者科村是紅河哈尼梯田申遺的5個重點村寨之一,也是第三批國家級傳統村落。2018年1月,紅河州邀請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團隊因地制宜為阿者科村編制了“阿者科計劃”,將傳統村落保護、文旅融合發展、農耕技藝傳承以及鄉村振興“四位一體”同步推進,讓村民可以最大程度從“計劃”中獲益。

  “全民參與、人人受益是整個計劃的核心,通過堅持不租不售不破壞、不引進社會資本、不放任本村農戶無序經營、不破壞傳統的原則,有序引導村民保護蘑菇房傳統民居,保護梯田景觀,實現旅游産業發展可持續。”共青團元陽縣委副書記、阿者科村“旅游村長”徐雨晨説。

  通過對村內自然及人文資源進行重新梳理,阿者科逐項推出了“自然野趣”“傳統工藝”“哈尼文化”活態文旅體驗項目,游客可根據需求對梯田捉魚、識草藥、踩石碓等19種精品活動進行“點單”,既活態傳承了哈尼族的農耕技藝,也滿足了游客回歸自然的本真。

  隨着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阿者科的變化顯而易見。回鄉創業的田野開起了牛欄酒吧,村民盧正光的雲霧小吃店生意紅火,“雲梯小賣部”也如期開業……旅游發展盤活了古村落沉睡的資源,鄉土人才的回流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萬物生長的阿者科,如今一片欣欣向榮。

  乘着鄉村振興的東風,紅河大地上,越來越多的村寨正如阿者科村般悄然嬗變。具有濃郁阿細民族文化氣息的可邑小鎮,以“七彩雲菊”特色花卉品牌聞名的開遠知花小鎮,用泥巴和樹榦堆砌而成的獨特古村瀘西縣城子村……通過鄉村旅游+農業、鄉村旅游+康養、鄉村旅游+藝術等發展方式,不僅留下了鄉韻鄉愁,一幅幅獨具特色又動人美麗的富“村”山居圖正在紅河州舒展開來。

  玉溪市 大象IP人氣高

  旋轉,勾勒,捏合,修整……馬福榮端坐於拉坯機前凝神創作,一把青花大象壺即將誕生。“2021年15頭野生亞洲象北遷南歸‘逛吃’玉溪的92天,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時刻思考着怎麼把這段故事續寫在作品裏。”擅長青花燒制技藝的玉溪市紅塔區非遺傳承人馬福榮説。

  流暢的象鼻線條,溫潤的觸感,玉溪青花系列大象茶壺迸發着靈動和雅致,各色大象茶壺成為馬福榮位於青花街“霄木陶藝”工作室裏最抓人眼球的作品。

  “青花街是依託玉溪青花瓷文化打造的一站式微度假旅游文化商貿綜合體,一批玉溪匠人在這裡通過藝術創作,把玉溪和象的故事鐫刻在陶瓷作品裏。”玉溪青花街負責人桂雍&&,青花街為玉溪文創産品搭建了展示的&&,人們來到這裡可以淘到各色大象元素文創産品。

  “我們在青花街設立了‘亞洲象·玉溪團’文創展示館,其中大象雪糕一度成為游客來到青花街必購的文創産品。圍繞‘吉象入玉’的故事,打造‘亞洲象·玉溪團’‘碧玉清溪 象往之地’IP。”負責設計、營運“亞洲象·玉溪團”IP的玉溪融媒文化傳媒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蕊介紹,目前公司已設計開發了公仔、保溫杯、口罩等15種文創産品,僅用半年時間,公司的營業收入已達300余萬元。基於“亞洲象·玉溪團”的人氣,公司還特別設計了玉溪城市寶貝玉小溪的動漫形象,將在雲南省第十六屆運動會上亮相。

  “亞洲象·玉溪團”徵名活動、漫畫形象徵集活動、IP與非物質文化遺産華寧陶的融合之作——“吉象杯”首次亮相第十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亞洲象主題郵資機戳在玉溪啟用……隨着大象IP在玉溪走紅,“碧玉清溪 象往之地”的玉溪形象漸漸深入人心,也讓人們看到了玉溪在文創産業發展賽道上取得的新突破。

  《玉溪市“十四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提出,文化産業增加值將達到100億元,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要達到100家的發展目標。在“旅游+”時代下,玉溪市將依託文創産業園區建設,進一步激發玉溪文創産業發展潛力,繼續以“亞洲象·玉溪團”IP為引領,深入挖掘開發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江川李家山青銅器等當地歷史文化資源,不斷推動文化産業産品、技術、業態、模式、管理創新,促進文化産業與相關産業的深度融合,充分激活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進一步促進文創産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麗江市 文化力量熔鑄“創意麗江”

  人機互動的納西創世紀VR體驗項目、麗江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館、沉浸式文旅游戲《創世·緣起》、5G無人商店……近年來,麗江市數字文化創意企業紛紛推出新項目,吸引各地游客爭相打卡。

  近年來,麗江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逐步形成了以文化演藝、文化旅游、休閒娛樂、文化旅游産品加工銷售為主的四大特色文化産業。2020年,全市實現文化産業增加值20.92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為4.08%,文化産業增加值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數字賦能讓傳統文化實現現代表達。傳統文化是麗江旅游拓展亙古不變的源泉活水,麗江市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數字轉化,引進應用3D建模、AR、精準定位等國內先進技術,開發出數字投影、數字融合、人機互動等沉浸式體驗。5G無人商店、“刷臉支付”“誠信菜單”等一批游客服務信息系統,“一部手機管旅游”等集成智慧化應用系統,讓政府監管為游客出行保駕護航,讓高端智能為游客出行提供個性服務。2021年,麗江被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網信辦、文化和旅游部、廣電總局認定為第四批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麗江古城和玉龍雪山景區共同形成了“一基地二園區”的格局,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業態探索取得明顯成效。

  創意賦能讓文旅融合呈現多元魅力。通過深入挖掘歷史故事、非遺製作、民間節慶等優秀傳統文化,麗江大研花巷將美食、民謠、旅拍等文化創意融合,推出“納西千人長桌宴慶元宵”“夜間市集亮燈儀式”“麗江古城民謠節”等系列文化主題活動,創新打造互動體驗、寓教於樂的文旅産品及服務。麗江東巴谷旅游區順應消費升級新變化,緊跟科技進步新趨勢,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經濟發展,把旅游區建成特色文化産業高地。依託資源優勢,緊緊圍繞民族文化積極推進成人游學互動以及青少年研學實踐,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延伸發展,成為麗江特色文化和非遺文化傳承展示的重要窗口。

  為進一步拓展文化産業發展路徑,麗江市&&了《麗江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二十條保障措施》《建設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提升“文化麗江”品牌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等政策措施,促進文化創意與科技、農業等産業融合,加大非遺項目的市場轉化力度,努力打造“創意麗江”,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為旅游業持續優化升級熔鑄不竭創造力。

  楚雄州 “指尖技藝”綻放時尚魅力

  走進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金碧鎮雲南納喜文化創意開發有限公司的民族民間刺繡車間,繡娘們正在趕制新訂單,一件件充滿時尚元素的彝族繡品通過公司的設計包裝走出了大山。2021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800多萬元,已成為國際多家知名企業商務禮品供應商。

  雲南納喜文化創意開發有限公司“80後”董事長樊志勇返鄉創業,創建“納蘇”品牌。2017年,她帶領公司以文化傳承、手藝變現、造血脫貧為目標,發起了幫助彝族繡娘的《幸福指尖計劃》公益項目,4年培訓繡娘700餘人,以“非遺文化扶貧”帶動大姚300多名繡娘脫貧致富。2020年10月16日,樊志勇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選為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近年來,圍繞弘揚民族文化、促進産業發展的目標,楚雄彝族自治州堅定文化自信,推動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彝繡繡娘數據庫,梳理出最全的彝族刺繡紋樣,為非遺傳承提供了理論依據。從加強市場主體培育、拓寬産品銷售渠道、增加繡娘收入助推鄉村振興等方面入手,加大引導扶持力度,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楚雄特色的公司+合作社+繡娘+訂單産業化發展道路,先後打造了“咪依嚕”“納蘇”“彝家公社”“索玉”等品牌,以彝繡為代表的民族民間刺繡産業年産值也從2013年的0.3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億元。目前,楚雄州已有7萬繡娘從事彝繡生産,建立彝繡協會(合作社)56個,彝族服飾傳習所14個,培育出國家級彝繡傳承人1人、省級彝繡傳承人5人、州級彝繡傳承人31人。

  2016年以來,永仁縣直苴彝族賽裝節這一延續了1300多年的古老民族傳統節日再次綻放時尚魅力,在省委宣傳部的高位組織推動下,楚雄州及相關州市連續6屆成功舉辦“絲路雲裳·七彩雲南民族賽裝文化節”,以彝繡為代表的民族民間刺繡已成為雲南新的文化名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記者 黨曉培 戴振華 黃翹楚 李蘇榕 和茜 李文詩 呂瑾)

【糾錯】 [責任編輯: 劉東]
01007021004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60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