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珠街鄉子堂村“吹打世家”的彝族嗩吶手張正強,憑着自己對嗩吶的執着和熱愛,將祖輩流傳下來手藝發揚光大,用自己嫻熟的嗩吶技藝,服務鄉民,傳播技藝,為民族團結進步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嗩吶演奏在昌寧被稱呼為“吹打”,表演嗩吶的藝人被稱為“吹打師傅”。目前流傳在珠街鄉的嗩吶曲調還保留着三四百首,內容主要分為喜調和憂調兩類。在不同的場合,吹奏不同的調子,通過吹奏嗩吶來抒發情感、渲染場景氣氛,烘托歡樂喜慶或悲愁憂傷的氣氛。今年60歲的張正強是珠街彝族嗩吶樂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17歲開始接觸嗩吶至今已有40多年,是當地有名的“吹打師傅”。
在張正強40多年的“吹打”生涯中,他不僅延續傳承了先輩的技藝,並不斷進行嘗試和創新,成立了珠街彝族嗩吶隊,獨創了一門多人“聯手奏”的絕技。由於擁有獨特的技巧而聲名遠播,嗩吶樂被命名為省、市、縣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張正祥被授予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其他隊員分別被授予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在張正強的的帶領下,珠街彝族嗩吶隊憑藉着精湛的技藝,多次參加全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大賽並屢奪金獎。如今,嗩吶已成為彝族人民抒發感情、歌頌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劉子安、楊茜琨、趙媛蕊、趙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