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原創 政務 旅遊 州市 教育健康 社會 圖片 經濟 服務 雲南故事 雲南青年説風味雲南融媒報道
  • 超級大樂透
  • 超級大樂透

“活態”傳承的千年寶庫——“兩山”理論在紅河哈尼梯田的實踐創新

2022年06月09日 15:14:37 來源: 紅河州委政策研究室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千百年來,哈尼梯田的“森林、村寨、梯田、水係”四素同構的生態迴圈係統,是完整準確全面展現“綠水青山是水庫、糧庫、錢庫、碳庫”的“活態”文化遺産,書寫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最恢宏的不老史詩。2018年,紅河州元陽哈尼梯田遺産區成功入選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

  渾然天成的“水庫”

  水是哈尼梯田的靈魂,是整個生態係統得以維係的基礎和關鍵。哈尼梯田依山而建,林在山上、村在林下、田在水中、人在景中,勾畫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畫卷。整個係統借助森林中茂密的林冠層、松軟的枯枝落葉層以及地下發達的植物根截持、吸收、貯存、釋放雨水,每平方公里的森林可貯水5—10噸,而1萬公頃林地所含水量相當于一座300萬立方米的水庫,形成一個“天然水庫”。同時,和交疊分布于山體致密岩層中的疏松砂岩體形成一個“地下水庫”,化作山間常年不息的清泉和溪流,蓄水功能實現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壯麗奇觀。水源形成涓涓細流,從森林穿過村寨為人們提供生活用水,流向梯田形成了千千萬萬個小“水庫”、流入河谷匯成河流,再通過大自然的蒸騰作用將水巧妙搬運回森林,迴圈反覆、生生不息。

  元陽縣哈尼梯田核心區壩達、多依樹、老虎嘴、牛角寨四個片區共有6.38萬人,每人每年用水量為33.6立方米,全年人口需水總量為355.9萬立方米,水質符合地表水二類至三類水質標準,水資源優良。為保證水稻高産及哈尼梯田的美觀,哈尼梯田水深一般必須保持在20—25釐米,全年用水量為504.3立方米/畝。近年來,紅河州全面加大遺産區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力度,累計實施229件農村飲水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4.67平方千米,控制灌溉面積可達6670畝。哈尼梯田形成反覆迴圈、周而復始的良性生態係統,構成一個有機有序的生命共同體,充分展示了哈尼梯田的生態文明價值。

  延續千年的“糧庫”

  哈尼梯田是一套延續1300多年的生態農耕係統,是人類嵌入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典范,成為養育世世代代勤勞而智慧的哈尼人民的良田沃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紅河州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簽訂《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書》,形成州、縣、鄉、村、組、農戶六級保護管理體系,劃定遺産區內永久基本農田20.58萬畝。哈尼梯田還是目前雲南省乃至全國種植地方紅米老品種最多、種植面積最大的地方。

  為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紅河州始終在“一粒種子”上下足功夫,致力于做好梯田紅米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選育等工作,目前共收集保存月亮谷、高山早谷等品種87個,選育出紅陽2號、紅陽3號和紅稻8號等紅米新品種,紅河州哈尼梯田紅米先後獲得“第九屆中國昆明泛亞國際農業博覽會優質産品金獎”“雲南六大名米之一”等榮譽稱號。同時,哈尼梯田係統還為人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山珍佳肴,有香菇、白參、木耳、銀耳、牛肝菌、花腰蜂、田螞蚱等。長期以來,哈尼梯田已不再僅僅是稻田,而是為人類餐桌提供綠色、生態、營養美食的一片沃土。

  持續發展的“錢庫”

  2013年6月22日,紅河元陽哈尼梯田核心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中的文化遺産目錄,成功打開了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又一個窗口,也成為紅河州高品質跨越式發展的一張世界級“金色名片”,更是當地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錢袋子”。2014年,元陽縣哈尼梯田遺産區、紅河縣撒馬壩萬畝梯田成功創建為4A級景區,2014年至2021年實現門票收入7688.04萬元,總收入21530.98萬元。目前,紅河州擁有哈尼梯田的元陽縣、紅河縣、綠春縣、金平縣共有鄉村旅遊品牌村鎮8個,其中元陽縣阿者科建設成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鄉村旅遊品牌覆蓋范圍內共有96家住宿單位,2019年—2021年,平均經營收入為77萬余元。

  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紅河州結合現代市場發展理念和千年農耕智慧,在秧苗下田後,按照時間節點養魚、養鴨,使傳統農業單一的水稻收益轉變為“水稻+梯田魚+梯田鴨”的綜合收益,既解決了梯田産值低、無人種的問題,又維持其原有生態平衡,有力保障哈尼梯田文化傳承、永續利用。通過近10年的探索和實踐,截至2021年,全州實施“稻魚鴨”綜合種養高産高效模式示范19.58萬畝,該技術推廣應用前,僅種一季稻谷,推廣應用後畝綜合産值由2000多元提高到5500余元。近年來,結合梯田優勢,紅河州成功打造了糙米、精米、紅米茶酒、紅米醋等産品,創建了“阿波紅尼”“土司紅米”等係列品牌,其中梯田遺産區紅米年産量1萬多噸,總産值8000多萬元;紅米茶酒年産量約750噸,年産值1425萬元;紅米醋年産量約700噸,年産值1129萬元。

  獨具魅力的“碳庫”

  哈尼梯田是森林和濕地交叉型的獨特生態係統,濕地是陸地上碳素積累速度最快的自然生態係統,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對于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意義重大。風光綺麗的山林、波光粼粼的梯田,不僅沁人心脾,更是潛力巨大的“碳庫”。

  黨的十八大以來,紅河州積極探索建立哈尼梯田遺産區森林保護機制,不斷完善護林員及林地補償制度,大力實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退耕還林等工程。“十三五”期間,先後投入退耕還林項目資金1.5億元,實施營造林150.2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4.67平方公里,在濕地公園兩側義務植樹153.9公里。經過多輪次綜合整治,遺産區植被覆蓋率達67%。據測算,森林蓄積量每增加1立方米,平均可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通過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品質、保護現有碳儲存來充分發揮森林的“碳庫”功能,為森林碳庫積累形成碳匯,為實現碳匯交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享譽世界的“文庫”

  生活于哈尼梯田的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特有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智慧理念,尊重規律、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民族共同體意識,開放包容、美美與共的文化態度,哈尼梯田先後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國家濕地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中國十大魅力濕地等榮譽,成為全人類的文化瑰寶,蘊含其中的文化價值值得深度挖掘並大力弘揚。

  哈尼梯田作為當地各族群眾用勤勞智慧歷經千年雕刻的大地雕塑,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創造了“水木刻”解決水量分配問題、“衝肥法”保持梯田的土壤肥力、趕溝人等公序良俗,形成了一套科學合理的傳統優秀農耕文化,一直沿用至今,反映出中華農耕文化中公平合理的社會道德觀念和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風尚,對鄉村治理和高品質發展依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紅河州緊緊圍繞哈尼梯田世界級文化品牌,著力保護和傳承“開秧門”“豐收節”等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哈尼四季生産調、樂作舞等8個項目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館建成開館,《哈尼古歌》遠赴米蘭世博會駐場演出,舞劇《諾瑪阿美》和《哈尼交響·歡樂新春》音樂會在京公演,紅河哈尼梯田與意大利朗格羅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園締結友好關係,生動講述了哈尼梯田故事,哈尼梯田這一文化瑰寶在新時代更加熠熠生輝。(完)(調研組成員:陸永開、王興貴、張鴻雁、李政宇;執筆:張鴻雁

[責任編輯: 劉雲 ]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18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