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 超級大樂透
  • 超級大樂透

雲南臨滄:以“含綠量”謀“含金量”

2022年06月01日 14:31:02 | 來源:雲南日報

臨翔區邦東鄉昔歸古茶園

  初夏時節,瀾滄江兩岸,山巒含黛,薄霧繚繞,處處好風光。行走在恒春之都臨滄,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臨滄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聚焦“鄉村振興示范區、興邊富民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三個示范區建設,夯實綠色發展底色,全産業鏈謀劃重點産業提檔升級,把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轉化為加快發展的關鍵支撐。

  近日,記者跟隨由雲南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組織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主題採訪組深入臨滄,探尋臨滄市以生態“含綠量”謀發展“含金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厚植綠色生態家底

  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兩大水係的地理分水線上,北回歸線穿境而過,臨滄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485.7毫米,每人平均佔有水資源量6748立方米。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勤勞智慧的各族群眾,造就了臨滄古茶之鄉、藥材之鄉、美食之鄉、溫泉之鄉等綠色名片,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森林旅遊示范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中國紅茶之都”“十大避暑避寒旅遊城市”等眾多稱號。

  圍繞生態美、發展美、風氣美的美麗臨滄建設目標,臨滄市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厚植綠色生態家底。

  臨滄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楊世年介紹,近年來,臨滄市聚焦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面徹底如期安全抓好各類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2021年,臨翔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98.1%,全市納入監測考核的19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和11個國控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均為100%。

  以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控制邊界為支撐,臨滄市著力構建以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天然屏障、永德大雪山生態屏障區及鎮康邊境生態保護屏障區、瀾滄江水源保護帶為主的“三屏一帶”生態安全格局體係。以5個自然保護區為依托,有效保護了全市特有的原始生態係統和90%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物種。

  從長遠來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于長效機制和制度的構建,必須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步伐。近年來,臨滄市堅持一盤棋思維,統籌謀劃,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完善頂層設計,加強政策保障,為綠色高品質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方面,構建“多規合一”管理體系。建立全市統一規范的空間規劃編制機制,劃定生産、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以主體功能區劃為統領,建立空間規劃體係;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為統領,推動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另一方面,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先後制定頒布實施了《臨滄市南汀河保護管理條例》《臨滄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臨滄市城鄉清潔條例》《臨滄市古茶樹保護條例》《臨滄市古茶樹保護條例實施辦法》《臨滄市錦繡茶尊古茶樹保護實施辦法》等法規、政策或標準。完善生態文明考核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構建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責任體係。

  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與綠色同行、與自然共贏,成為臨滄發展的路徑和選擇。

  持續釋放生態紅利

  一條條旅遊觀光步道鑲嵌在茶園中,1萬多株茶花,6000多畝生態茶園,核桃、桃子、山李子等經濟林果相互掩映,庭院內花香宜人,房前屋後幹凈整潔,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位于鳳慶縣鳳山鎮的安石村立足生態優勢,發展綠色産業,讓鄉村顏值變成了旅遊産值。

  安石村距縣城6公里,轄4個自然村23個村民小組814戶農戶3391人。近年來,安石村按照産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産業化的發展思路,努力把生態資本變成富民資本,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高品質發展相得益彰。通過“六園共建”,繪就了安石村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圖景,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産業興、農民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該村先後創建為全國文明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省級美麗鄉村、雲南省生態環境教育基地。2021年,安石村實現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100元。

  “以前種糧食只能保證溫飽,現在種茶、茶花、李子、無花果、核桃等經濟林果,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村民羅正説。良好的生態環境帶來了豐厚的生態紅利,從發展中獲益的村民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更強。

  安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維菊告訴記者,在現有生態産業基礎上,安石村正在積極謀劃推動生態産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公司化、品牌化,將安石村的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産業提質增效,讓和美富裕不斷延續。

  臨翔區鳳翔街道中山村過去是一個貧困村。近年來,中山村結合悠久竹編歷史文化資源,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了集竹編展示、銷售、觀光、體驗為一體的竹藝館,並成立竹編産業黨支部,牽頭組建專業合作社,全村的竹編手藝人和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全部加入合作社,建立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大力發展竹編産業和鄉村旅遊,現在的中山村已經成為竹編村、旅遊村。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所釋放的生態紅利,為群眾鼓起了增收的“錢袋子”。

  “以前,家裏有老人小孩,光靠種莊稼,生活都難以維持。現在靠竹編一個月就有3000多元。”中山村大力發展竹編産業後,村民尹文林一家成了受益人。

  發生在安石村、中山村的故事和變化,是臨滄市立足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産業,推動綠色發展、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臨滄市以綠色為引領促進三産融合發展。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原特色産業化基地2200多萬畝,認證“三品一標”422個、面積941萬畝。全市堅果種植面積全國第一,佔世界種植面積一半以上;茶葉、甘蔗面積全省第一,咖啡、核桃面積全省第二,橡膠面積和産量全省第三。全市有百年以上古茶樹11萬畝,是我國最大的紅茶生産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

  圍繞“糖、茶、果、蔬、畜”5大優勢産業,臨滄市加快構建綠色食品加工體係,打造全産業鏈示范,綠色食品産值達787.2億元。通過強化生態文化和自然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係統性保護,全市建成28個A級旅遊景區和30個鄉村旅遊品牌村,3個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15個村被評為雲南旅遊品牌村,建設1825個美麗鄉村,實現生態文明與自然風光、民族文化融合發展。

  綠色裏有幸福,綠色裏有價值。臨滄市以生態“含綠量”謀發展“含金量”,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百姓幸福的增長點。(記者 胡曉蓉)

【糾錯】 [責任編輯: 徐華陵]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07131061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