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超級大樂透
  • 超級大樂透

保山施甸:6萬份有“身份證”的水稻栽種正當時

2022年05月29日 10:14:00 | 來源:新華網

帶有粉色標簽“身份證”的水稻(5月24日攝)。新華網發(郭康 攝)

  近日,在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兩用核不育係水稻繁育基地,6萬份有“身份證”的水稻育種材料到了栽插的最佳節令,全部開始移栽“安新家”。

  2010年,農業科研人員通過大量篩選和分析,將施甸縣作為我國兩用核不育係水稻最佳繁育基地,2017年,袁隆平院士親筆為施甸縣題詞“中國雜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2019年6月,施甸縣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獲批國家制種大縣。目前,施甸縣兩用核不育係水稻繁育基地有500畝,育種材料有6萬份左右,親本擴繁基地有2萬畝左右。

村民正在移栽水稻(5月13日攝)。新華網發(施甸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據了解,這些兩用核不育係水稻育種材料,也就是兩用核不育係水稻的母本。每年的7—8月,科研工作者會將這些水稻母本與父本配對,再從配對成功的水稻種中,選擇高産、優質、抗病性強的水稻優良品種作為新品種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

村民正在移栽水稻(5月10日攝)。新華網發(何勒弄 攝)

  “我們大概是4月7號到8號開始播種的,到現在大概有三十多天的秧齡,現在已經達到了五葉一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進行移栽,材料生長就會比較正常。同時,我們採用單本栽插的方法進行移栽。”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奎麗梅表示。為了便于在後期對育種材料進行甄別和選擇確定,在試驗田裏,每一份育種材料從秧盤拔出開始,到移栽到大田裏都會帶著自己的粉紅色“身份證”。

村民正在移栽水稻(5月24日攝)。新華網發(郭康 攝)

  徐光是施甸縣水長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一名高級農藝師,2010年,國家兩用核不育係水稻繁育落戶施甸以來,他和同事們便奔忙于田間地頭,為農業産業發展“把脈問診”,身體力行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他介紹,“每一畝兩用核不育係水稻可以給農戶增收兩千元左右,農戶把田租給繁育基地,同時為繁育基地工作,又增加了相應的收入。”下一步,根據施甸基地的發展,計劃建設1000畝育種基地,並吸引更多的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到保山開展兩用核不育係水稻繁殖。

帶有粉色標簽“身份證”的水稻(5月24日攝)。新華網發(郭康 攝)

  據了解,有32家科研機構和11家知名企業到施甸研究和繁育兩用核不育係水稻。截至2021年末,施甸縣累計繁育兩用核不育係水稻197個品種,繁殖種子840萬公斤。每年提供兩用核不育係水稻種子佔全國用量的80%以上。同時,帶動施甸300余戶農戶種植兩用核不育係水稻,實現産值740萬元。(完)(邵維岑)

【糾錯】 [責任編輯: 徐華陵]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071310607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