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融通“三河六岸” 建設山水城鎮

2022年02月16日 11:31:12 | 來源:雲南日報

沿河生態廊道

已建成的沿河景觀

  近年來,“滄江明珠”雲縣立足山環水抱的自然優勢,用好水資源、做活水文章,切實樹立建設水城融合的山水城鎮理念, 以南河、北河、羅扎河段生態文化景區景點建設為重點的“三河六岸”工程挖掘城市潛質氣韻,打造美麗宜居縣城。

  從細處著手尊重生命的滋養

  水,生命之源,滋養萬物,生生不息。

  雲縣是瀾滄江畔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素有“滄江明珠”的美譽,縣城所在地位于漫灣、大朝山、小灣三大百萬千瓦級電站的中心地帶。境內建成的大朝山和漫灣兩大電站,使雲縣成為“西電東送”“雲電外送”的主戰場。巍巍攔江大壩在高山峽谷間橫空出世,昔日的急流險灘,今日成了青山倒映、水天相連、碧波蕩漾的百里長湖。冬春季節,站在高山極目遠眺,滿眼碧綠翠珠。最為耀眼的漫灣溫竹河、幫東大雪山,已被列為雲南省第三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三河六岸”工程去年初開建,建設周期兩年,總投資約7億余元。推進“三河六岸”工程,雲縣首當其衝壓實“湖泊革命”河湖長制責任。該縣建立部門聯動及資訊共用機制,深化河(湖)長+部門的對口聯動機制,縣(區)河長辦全面履行組織、協調、督辦、分辦職責,落實落細問題清單、目標清單、任務清單、措施清單、責任清單等。

  電站庫區漂浮物多有多撈、少有少撈,一有就撈,保證庫區河暢、水清,共進行漂浮物打撈23次,出動打撈船63次,清運漂浮物86噸,瀾滄江雲縣段水質經境內兩個國家級水質監測,全年大部分時間達Ⅲ類以上標準……萬元地區生産總值用水量104.7立方米,水量降幅37.68%。

  結合美麗河湖建設和河湖“清四亂”常態化安排部署,組織開展“河長清河”行動,由河湖長牽頭,統籌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專班對亂倒垃圾、電毒炸魚、侵佔河道、圍墾河湖、超標排放、非法採砂等突出問題進行清理整頓。

  這是去年雲縣交出的成績單。

  強化水土保持監管,在水土保持工作開展過程中,相關建設單位、編制單位及監理單位對存在問題進行兩單關注,嚴格按兩單處理辦法進行,全縣沒有進入水土保持“重點關注名單”和“黑名單”。縣自然資源局高級工程師盧逢春告訴記者:“全縣12個鄉鎮108名河長、縣級26個成員單位、14個河長牽頭聯繫部門按時進行考核,沒有考核不合格的河長和部門。”

  雲縣頭道水分水嶺上的潺潺溪流,向南流向印度洋,向北則流向太平洋,瀾滄江、怒江在群山阻隔中奔涌不息,奔入大海,開放的雲縣注定也要和瀾滄江、怒江一道,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

  從實處著力遵循生態的涵養

  生態,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壤,美美與共。

  近年來,雲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彰顯雲縣山水格局,重塑雲州古韻,融通“三河六岸”,扮靚“五池九山”,輝映山水園林縣城。

  實施城區近山面山綠化美化造林工程、天然林停伐保護和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在縣城城區以“五池九山”為中心,重點實施近山面山綠化、亮化造林工程。在象山、羅醫生墳山(旗山)、文筆塔山、生綠茶山、幹壩山(余家鋪山)、黃草壩坡山進行植樹造林的同時,採取挂牌封山育林21000畝。

  圍繞“美麗縣城”建設,進行多樹種造林綠化,形成城市生態景觀。全縣現已完成5.5萬畝退耕還林工程任務,完成現地核實14.14萬畝,落實符合退耕還林面積9.62萬畝,完成農戶意願徵求3.33萬畝,已確定可退耕面積3.33萬畝,完成新造林0.6萬畝。

  羅扎河沿岸的鄉村(愛華鎮、曉街鄉、茂蘭鎮、忙懷鄉)以堅果為主的産業發展取得新突破,林+香椿等綠色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增加了林業的附加值,實現了綠色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以實施“三河六岸”項目為主體,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楊雲霞翻開職能職責的“報帳單”。

  依托“三河六岸”建設,著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落實化肥農藥負增長行動計劃,在愛華鎮水磨壩、田心壩、新城壩等壩區,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融合綠色防控技術,建成城郊農業示范區4532畝。

  “我們在水磨壩建成優質水稻+優質馬鈴薯示范區1542畝,每畝年收入達萬元以上,節本增效60元,節省肥料用量30公斤,減少農藥用量0.1公斤。在新城壩著力推進大棚蔬菜、冬馬鈴薯、甜脆包谷和優質水果綠色生産2990畝,其中發展大棚蔬菜330畝,為保障城區蔬菜供給、推進休閒農業和城郊觀光農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示范作用。”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天雲説,在“三河六岸”沿線劃定畜禽禁養區14.125平方公里,依法取締禁養區生豬規模化養殖場1個。強化“三河六岸”畜禽限養區日常監管,規范建設標準化養殖場31個,養殖場糞污處置達標,經發酵和無害化處理後作為種植蔬菜、水果的肥料,既有效減少畜禽糞污流入“三河六岸”,又促進了綠色種養迴圈發展。

  從長處著眼遵從生存的培養

  文化,人類生産生活智慧的結晶,永無止境。

  在雲縣這塊滄江環繞的古老土地上,神奇地匯集和保留了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中原文化的基因,多元文化在這塊神秘的土地上碰撞交融。

  雲縣屬于亞熱帶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物産資源豐富,河谷地帶稻米飄香,丘陵山地甘蔗流蜜,唐宋時期即能釀酒,明末清初所産冰糖即銷往四方。如今,這塊古老的土地正煥發出勃勃的生機,糖、茶、紫膠、木瓜、核桃等生態農産品已形成基地化規模化種植,創業者們在這塊肥沃土地上創造著無限的商機和財富。

  雲南瀾滄江啤酒企業集團生産的“瀾滄江”係列産品連續七屆獲得雲南省“消費者最喜愛商品”稱號,現代化的廠區已成為全國工業旅遊的示范點。在瀾滄江支流的羅扎河畔,還誕生了世界第一支木瓜發酵酒“茅糧·司崗裏”,它的研發者是雲縣的另一家酒業集團——雲南茅糧酒業集團。這兩大酒業集團佔據了雲南酒品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

  已修建撫琴颱風吹鈴動六角亭一座、北側棧道知音四角亭一座,完成綠化地形修整3435平方米,玻璃棧道安裝110平方米,木棧道450米……

  安裝欄桿燈1000米、LED燈帶1200米、地插射燈17盞、地腳射燈21盞、點光源313盞、壁燈9盞;南北棧道欄桿燈變壓器安裝完成……

  南河左右兩岸木棧道及平臺和水車廣場、羅扎河左右兩岸木棧道及平臺施工全線如期推進。

  雲縣“三河六岸”項目以開放、市場、創新的思維進行謀劃和建設管理。“建成後,植入業態運營,結合景觀節點,充分利用親水準臺及碼頭、主題廣場、公園等激活文化休閒産業,通過配套商業設施、戶外場地、停車位等,實現項目運營收益,通過國有平臺公司盤活國有資産、項目運營收益和盤活項目周邊約300畝土地,實現項目投融資平衡。”縣政務服務管理局局長石梅告訴記者。

  把20世紀50年代發現的銅鼓之地用一條線連起來,一條西漢時期從楚雄通往東南亞的“銅鼓之路”便清晰地顯現出來。這條路,過雲縣南橋河,越頭道水分水嶺,順南汀河而下,經清水河出緬甸,達東南亞。時隔2000年後,著名的滇緬公路幾乎與這條神秘的“銅鼓之路”並行,這條路至今仍然是雲南通往緬甸最便捷的陸上通道。

  拓展生存發展空間,在“三河兩岸”築巢引鳳。雲縣委、縣政府正是出于這樣的思謀。(記者 李春林 文/圖)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娜]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7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