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原創 政務 旅遊 州市 教育健康 社會 圖片 經濟 服務 雲南故事 雲南青年説風味雲南融媒報道

雲南巧家:種好致富“金豆豆”

2022年01月18日 09:40:41 來源: 人民網-雲南頻道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雲南巧家緊盯群眾“富口袋”,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馬鈴薯種植,以“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為主要發展模式,引領高原特色農業産業向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增強農業發展動力,帶動農戶發展增收,走出了一條具有巧家高原特色的農業綠色發展道路。

  收獲馬鈴薯。楊美玲攝

  産業發展新思路

  馬樹鎮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滯後,傳統的苦蕎種植業使農戶增收十分困難。為此,巧家著力建設馬鈴薯高標準示范基地,在完成科學可行的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出臺扶持政策,加大對示范基地土地流轉、高標準農田建設、基礎設計建設、主體建設、品牌建設、市場網絡建設、種薯及農資等環節的扶持力度。

  其中,資金補貼核心示范區1200元/畝,綜合試驗區400元/畝;嚴格按100%實現土地流轉、100%配套高標準農田建設“雙百”要求,馬鈴薯高標準示范基地規劃地塊全部實現集中土地流轉使用;圍繞産業布局,吸納有實力、有經驗的企業、專業合作社落地建設,組織對接馬鈴薯生産主體,落實生産面積,實地指定和認領地塊。通過多方調研論證,積極引進3家龍頭企業,打造了5.3萬畝馬鈴薯種植基地。

  農戶種植有新模式

  一是採用“企業+村集體經濟公司+農戶”模式,核心示范種植10000畝。由村集體經濟公司負責土地流轉並産生村集體收入;農戶流轉土地産生收益,務工增加收入。

  二是採用“村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模式,綜合示范種植7000畝。由村集體經濟公司組織農戶實施、開展技術培訓、組織開展銷售;農戶自行種植,提高馬鈴薯産量,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導進行銷售,促進群眾增收。

  三是採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輻射帶動種植36000畝。由合作社組織農戶實施、開展技術培訓、組織開展銷售;農戶自行種植,提高馬鈴薯産量,合作社組織進行銷售、增加群眾收入。

  通過上述發展模式,公司、合作社和種植戶形成了利益聯結長效機制。同時,公司引導廣大農戶嘗試種養結合,積極鼓勵脫貧戶到公司就業或通過社區、工會對脫貧戶進行技能培訓後輸出就業,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了人才基礎。

  馬鈴薯種植技術人才為農戶開展種植管理培訓。趙榮攝

  群眾口袋有新收入

  針對地方傳統馬鈴薯品種雜、品質差、商品價值低、深加工優質原料供應斷鏈等問題,邀請省市農技專家、教授等馬鈴薯種植技術人才為農戶開展種植管理培訓,幫助推動種植戶科學施種,規范施管,提高了單産、增加了附加值。

  在小米地村測風塔開展馬鈴薯種植極量攻關試驗,實現50畝連片示范基地畝産超4噸目標和10畝以上畝産超6噸目標。攻關試驗區種植産量高、抗病性好、品質優的雲薯108品種,試驗區統一採用一級種薯種植、統一種植行向、統一雙行壟作、統一配方施肥、統一地膜覆蓋、統一晚疫病防控。通過種植技術支撐和優良的田間管理,實現馬鈴薯畝産達6479.75公斤,比目前雲南大春馬鈴薯平均産量提高了近5倍,刷新了西南地區馬鈴薯最高單産紀錄。

  同時,積極宣傳、吸納和優先錄用脫貧戶通過培訓後到3家龍頭企業務工,目前90%以上為巧家當地籍,絕大多數屬農民工,其中屬脫貧戶35人。年均工資達24000元以上,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2021年,該縣優質馬鈴薯大春種植基地5.3萬畝規模,種植涉及合作社12個,輻射帶動種植農戶近18000余戶,新增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10000余人,帶動農民增收800余元/畝,增收效果明顯。

  今年,各品種不同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8萬畝,年種植面積100—300畝的新型經營主體10個,二級以內脫毒良種覆蓋率達90%,産量達56萬噸,産值達7.7億元,實現了小馬鈴薯變身致富“金豆豆”,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完)(海梅、羅榮梅)

[責任編輯: 邢蘇蓉 ]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2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