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大理賓川大營鎮:幸福日子更有奔頭

2021年12月03日 10:39:32 | 來源:雲南日報

種植業成為大營鎮華僑社區的支柱産業

華僑社區的好日子

  賓川縣大營鎮華僑社區是一個歸僑僑眷與民族聚居的社區,前身為國營彩鳳華僑農場。2010年,農場就近融入周邊鄉鎮,成立大營鎮華僑社區。

  近年來,大營鎮華僑社區形成以種植葡萄、石榴、柑橘等水果為主,套種貢菜、大蒜等作物的産業發展模式,種植業成為社區的支柱産業。産業發展初期,社區曾面臨水不夠用的困境,為此,大營鎮黨委、政府想方設法破解難題,投資1720萬元實施一個水庫引水工程和兩個溝渠建設項目,徹底解決了用水問題。

  用水有保障後,社區的種植業發展得紅紅火火,大家的錢包日漸鼓了起來。“我家一共種植10多畝葡萄,今年賣葡萄收入30多萬元,除去成本也有近20萬元。”越義發家還在田裏面套種其他作物,“一年下來,總收入有30多萬元。”

  在發展自家經濟的同時,居民也不忘管好社區這個“大家庭”,社區居委會牽頭定下村規民約,大家既自覺遵守也互相監督。此外,社區居委會還積極調解矛盾糾紛,及時回應居民合理訴求、辦結來信來訪事件,做好社區綜治維穩工作,並創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信訪接待室、圖書室、兒童之家、僑胞之家等,解決居民困難,豐富居民日常生活。

  華僑社區鄰里關係和諧,親如一家。“有一戶人家老人得了鼻咽癌,小孩得了白血病,知道消息後,社區居民們積極發動周邊的人給他家捐款,讓這家人得到及時治療。”社區居民黃庭海説,類似鄰里間互幫互助的事還有不少。

  好日子有滋有味,好鄰居互幫互助,居委會事事有回應,大營鎮華僑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正如同墻上的一幅標語,“這裏的生活最幸福,這裏的日子最有奔頭”。

  慶甜村的甜日子

  雲龍縣漕澗鎮仁德村慶甜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緊鄰金六二級公路,共安置各族搬遷群眾115戶457人。慶甜原名箐田,隨著搬遷安置點建成,搬遷群眾生活幸福甜蜜,大家便把箐田稱之為慶甜。

  仁德村在搬遷戶安置入住完成之初,就成立了中共漕澗鎮仁德村易地搬遷黨支部,有序推進搬遷點基層治理體係的建設,扎實開展好“五個一批”幫扶工作,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

  “自從搬到慶甜,交通便利了,小女兒讀書也方便了,以前從積水塘到學校,孩子步行要將近一個小時,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讀書了。路好走了,兒子從昆明回來也方便多了。”山上窮根難拔,山下脫貧有路,從鹿山村積水塘組搬遷到安置點的白族群眾高王暢的生活變遷,正是這句話的現實寫照。

  為幫助搬遷的各族群眾和睦相處,黨支部牽頭組織起一支舞蹈隊,由村民李燕萍帶著搬遷婦女及老人一起學跳舞。大家互相熟悉後,再共同學習白族力格高、傈僳族瓜七七等民族舞蹈。現在,每到傍晚,各民族同胞齊聚廣場載歌載舞,歡聲笑語不斷,形成了各民族搬遷群眾同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的和諧畫面。

  新社區的新生活

  2019年12月31日,雲龍縣諾鄧鎮福堂社區全面完成搬遷入住,從全縣10個鄉鎮匯聚而來的591戶2198人在此過上新生活。

  “羊肚菌豐收了!”連日來,福堂社區居民劉學成逢人就説著好消息。福堂社區羊肚菌種植基地是滬滇協作項目,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首年種植了13.7畝,實現産量5.7噸,産值57萬元。

  短短4個多月,從種植到採收,劉學成獲得了8000余元收益。像劉學成一樣,在社區內實現增收的還有羅二業夫婦。“以前是有家的地方沒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家,如今,搬到這裏後,既找到了工作,又安了家。” 羅二業説。

  開辦在福堂社區裏的扶貧車間永福服裝廠主要生産民族服裝、校服、床上用品等,年生産總值達1000余萬元。車間裏的43名職工月平均收入都超過3500元,實現了社區居民“下樓就能工作”,照顧家庭和增收兩不誤。

  居住在福堂社區,生活有滿滿的幸福感,陸星鵬夫婦深有體會。他們是社區第一對辦婚禮的新人,但是面對新環境、新鄰居,陸星鵬開始挺擔心:“社區裏居住著不同民族,結婚風俗也不一樣,這個婚禮要怎麼辦?”沒想到,鄰居們聽到消息後紛紛熱心前來幫忙籌辦婚禮。婚禮當天,大家送上祝福,還有鄰居拎著自家的酒菜前來慶賀,喝起了“同心酒”。一次熱鬧的婚禮,讓住在社區的居民更加團結。如今,陸星鵬夫婦有了一個1歲多的孩子,在社區裏經營著自家的小飯館,生活過得甜甜美美。

  “社區還將把大棚蔬菜、林下種植養殖等平臺作為抓手,增強社區集體經濟實力,增加居民收入。”社區副主任楊偉東介紹,今後將在工作中不斷完善社區管理,抓實社區服務,真正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記者 博達 文/圖)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娜]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023131034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