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強邊固防·我的一天(騰衝)】守護共和國“1號界碑”

2021年11月21日 16:38:43 | 來源:雲嶺先鋒

  翻山越嶺兩個小時,傈僳族漢子蔡新裝終于到達了中緬“1號界碑”旁。來不及擦掉頭上的汗珠,他立刻開始清理界樁周圍的雜草,在矗立的界樁前高興地拿出手機拍照。

  黨員蔡新裝今年38歲,是騰衝市近4000名邊境一線值守大軍中的一員。現任騰衝市猴橋鎮膽扎社區黨總支副書記的他,還是共和國“1號界碑”的界務員,也是“保山市強邊固防突擊隊”隊員。

  每次看著五星紅旗和界碑,他的心中都會升起一陣自豪感。

△開展日常巡界

  守好界碑,就守好了“家”

  中緬邊界騰衝段長約150公里,有12顆界樁和1顆附樁。作為界務員,蔡新裝和同村的蔡國發長年在邊境線上巡邏,默默守護著新中國的第一塊界碑——“1號界碑”,這裏也是中緬邊界南北兩段的共同起點。

  2016年3月,“熟山熟水熟人”的他被聘任為界務員,這一幹就是5年。每一次他上山巡界,總是穿一身軍綠色的迷彩服,腳穿解放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蔡新裝沿著邊境線巡邏的次數更加頻繁,如今,在強邊固防、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他成為了守護國界的先鋒衛士。

蔡新裝在巡界途中

  大多數界樁所在地點人跡罕至,山路崎嶇,車輛無法通達。為了巡界,他清晨時分就要出門。一把砍刀、一個急救包、幾個飯團是他的標配。中緬邊界地形復雜,途經道路均為山間小道,崎嶇兇險。上山的幾公里小路,是一代代界務員用砍刀劈出來的羊腸小道。被螞蟥咬,被蚊蟲叮,甚至遇到黑熊、毒蛇那都是尋常事。“唱著山歌,沿著山梁走,黑熊就不會過來。”蔡新裝最近的一次距離黑熊只有20米。在巡查中若下大雨,他們還會遇到泥石流、塌方……

  擔任界務員5年多來,蔡新裝已記不清穿破了多少雙解放鞋。由于肩負著定期在邊境一線巡查,保護界碑和界碑標誌物,防止過耕、過牧、過伐,以及處理兩國邊民事務,調解矛盾糾紛的職責,蔡新裝被當地群眾稱為“泥腿子外交官”。

  一次,一位村民挖草藥時不慎將摩托騎到了緬方境內,結果摩托車被緬方扣留了。後來,經過界務員與緬方協商,終于把糾紛化解了。

  邊境線上寂靜無比,只聞鳥鳴蟲吟。那些單調,甚至略顯寂寞的生活,漸漸在蔡新裝的心中有了一種無可比擬的神聖感。每次巡邊,他總會細心地把它擦拭一遍。日子久了,界碑在他們心中也有了溫度,“看著它,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家人一樣,守好界碑,就守好了‘家’。”蔡新裝説。

巡界路上

  淩晨2點,“黑影”從卡點閃過

  如今不止守護界碑,蔡新裝最重的任務還是抗擊疫情。膽扎社區轄內有42.8公里的國境線,共有3個邊境通道。疫情發生以來,膽扎社區開展了“旗幟紅邊”行動,把黨旗和五星紅旗插在每一個邊境卡點和每一座山頭上。

卡點上黨旗、國旗高高飄揚

  今年7月以來,膽扎社區共派出184人、34輛車、47輛摩托,組建了5個巡邏組,設立6個邊境卡點,每個卡點村上派駐3個村民。各村民小組按照實際情況組建由10至15戶農民為一組的“十戶聯防”網格小組,由黨員或村民代表任組長,組長對小組內人員進出動態排查通報,全民共同抗疫,守好國門邊關。每天晚上7點前,各個村寨的網格員都要匯報當天的排查情況。

進行核酸檢測

  不久前的一天淩晨2點多,剛剛入睡的蔡新裝被一個電話驚醒。“在深山裏的卡點攝像頭髮現有一個黑影,疑是可疑人員。”網格員的報告讓蔡新裝從床上驚起。他馬上通知各個卡點開始徹夜搜尋,自己也騎上摩托,帶著巡邊隊員順著各條道路,從兩頭圍堵。最終經多方搜尋、證實,只是虛驚一場。“可疑人員”實際上是一頭過路的黑熊。

開展學習

  “我是黨員我先上”“我年輕我先上”……在騰衝邊境鄉鎮的村寨中,不分男女,不分民族,不分長幼,人人都參與到群防群控中,攜手保護著自己的家園。膽扎社區有100多名黨員,除了50多位老黨員外,都投入到了防控一線。社區傈僳族群眾多,跟緬甸通婚的有70多戶。為此,由社區的傈僳族黨員和幹部帶頭,對全社區的緬籍人員進行有效管控,每天都要入戶查看,做到動態管理清楚明白,為構建起邊境立體化防控體係貢獻一份力量。

  “腳下是國土,身前是邊境線,作為強邊固防突擊隊的一員,我要守護好我們的家園,讓身後的祖國放心,讓父老鄉親安心。”蔡新裝堅定地説。(記者 袁海毅 通訊員 王丹妮)(騰衝市滇灘鎮 猴橋鎮供圖)

【糾錯】 [責任編輯: 范芳鈺]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1348131032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