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原創 政務 旅遊 州市 教育 健康 社會 圖片 經濟 服務 雲南故事 雲南青年説風味雲南
  • 快樂體彩
  • 快樂體彩

一心撲在烏木寨的彝族稅務幹部“阿黑哥”

資訊 2022年12月09日 17:05:29 來源: 國家稅務總局保山市稅務局

  木城彝族傈僳族鄉(以下簡稱“木城鄉”)是保山市龍陵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邊境鄉,烏木寨村是木城鄉的邊境行政村,木城鄉烏木寨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羅保蒼就出生在這裏。作為一名退役轉業軍人,從“橄欖綠”到“稅務藍”,從脫貧攻堅戰到推進鄉村振興,他身上彰顯著軍人本色和稅務擔當。

  從2016年主動請纓返回家鄉木城駐村,到2022年被任命為木城鄉烏木寨村第一書記,羅保蒼把“七年”時光奉獻給了這裏。由于長年行走在村寨田間地頭,羅保蒼臉堂黝黑透亮,村民們親切稱他“阿黑哥”。

  龍陵縣木城鄉老滿坡村黨總支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郭玉琴一説起他就豎起大拇指:“‘阿黑哥’就是一頭老黃牛,是一頭為百姓‘擼起袖子加油幹’的不知疲倦的老黃牛,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共産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本色。”

  小日志裏大民生

  “阿黑哥”羅保蒼身上總揣著一本駐村工作日志,他在日志中寫道:“説實在的,年逾五十,重新接受一項全新的工作,確實很有挑戰性,何況是處在偏遠的國境線上。但是,我哪怕只有三分力,也會使出四分勁,我會帶著一顆誠心和一份熱忱,完成組織交給我的任務。”

  翻開羅保蒼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記錄的全是入戶走訪時的點點滴滴,不管是村裏集體討論的大事,還是群眾反映的日常小事,他都會一一記錄在案,並寫上自己處理問題的具體措施和辦法,這樣的工作作風一直延續至今。從駐村烏木寨那天起,手捧一本筆電入戶走訪就成了“阿黑哥”羅保蒼的工作標配。無論是在村民家中講解鄉村振興最新政策,還是在田間地頭與老百姓邊拉家常邊了解他們的心聲,他都會清楚地記錄下烏木寨的村民們“關心什麼、期盼什麼、需要什麼”。

  “村民關心什麼、期盼什麼,駐村工作就要重點研究什麼、抓什麼、推什麼、幹什麼”,這是羅保蒼在駐村日志中總結出的工作方法,也是他駐村時一直恪守的工作準則,他圍繞“民心”轉,跟著“民聲”走,辦好“民生”事,從細處著眼,以小見大,吃透村情民意,把準民生脈搏,找準發展短板和病根,與村“兩委”共謀發展之路。

  烏木寨村幾代人與荒山、江水為伴,距離龍陵縣城單程就需要4個小時車程。為解決邊疆山區産業發展難的問題,羅保蒼結合烏木寨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提出了農業産業多元化經營的發展思路,通過探索“一地多用、一地多産”立體産業發展構想,形成了以烤煙、香料煙、甘蔗、堅果為主,以山地生豬、肉牛、黃山羊養殖為輔的産業發展模式。

  為了幫助村民拓寬銷路,羅保蒼經常往返于木城鄉和龍陵縣城之間,主動與煙站、農業農村局溝通聯繫協調。在他的努力下,烤煙、香料煙等經濟作物每年穩産增收,山地養殖場的黑生豬、肉牛很快被周邊及外地市場認可,市場銷路持續走旺。“自打‘阿黑哥’來了以後,咱們烏木寨村民的錢包鼓起來了,腦袋也富起來,致富路越走越寬。”烏木寨村村民説。

  眾人拾柴火焰高

  駐村期間,“阿黑哥”羅保蒼為調動村民積民智、聚民力、聽民聲,提出了“三根柴”倡議。每當村裏村民有大事要事,每家每戶抬出“三根木柴”,堆在一起,燃起希望和團結之火。久而久之,烏木寨村形成“一戶有難,村裏有事,全村幫忙”的共識,村民“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力、凝聚力空間高漲。

  “要想富先修路”,路一直是烏木寨村群眾一塊心病,修建灌溉溝渠和農用機耕路是烏木寨村民最迫切最急需的願望,也是羅保蒼駐村以來最挂心的事。羅保蒼又拿上他的日志本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要求大家一起齊心協力把路修通,把渠打通。

  大擺田溝是烏木寨上組農業生産灌溉用水主要依靠溝渠,以前溝渠是溝面狹窄的泥水溝,經常漏水坍塌,無法保障下遊農田的灌溉用水。羅保蒼主動向相關部門反映,爭取到67萬元項目資金。動工前一晚,村民自發從各自家裏抬來“三根柴”,燃起了篝火,大家手拉手跳起了“三跺腳”,希望未來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羅保蒼親自聯繫施工隊和材料商,並調動全體村民投工投勞,將原來的泥水溝加固加寬,升級為三面支砌的水泥溝,支砌距離2.2公里,惠及農戶26戶、農田86畝,徹底解決了烏木寨上組群眾“靠天吃飯、等天吃飯”的問題。

  駐村7年來,羅保蒼積極向市、縣兩級有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280余萬元,修溝建渠11.44公里,修建機耕路3.1公里,有效保障了村裏傳統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穩産增收,穩定了農戶水稻、玉米為主的傳統糧食種植,保障了烤煙、香料煙常態化發展。(完)(周朝新 封小川)

[責任編輯: 念新洪 ]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3006131068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