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好,歡迎收看這一期的《新華名醫談》。膽結石和膽囊息肉是肝膽外科的常見病,其成因十分複雜,有時還會伴有嚴重併發癥,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科學有效地防治膽結石和膽囊息肉?今天《新華名醫談》邀請到雲南結石病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陳宏,由他和我們聊一聊相關話題。
主持人:請陳主任介紹一下,什麼原因導致膽結石和膽囊息肉發病率較高?
陳宏:現在膽結石和膽囊息肉發病率都有增長,尤其是膽結石發病率目前在5%—15%。膽囊息肉發病率比膽結石低,但和十年前相比也有所增加。
膽結石主要是由膽固醇增高導致,膽汁裏包括膽固醇、膽色素、膽汁酸等成分,如果把膽固醇看成溶質,那膽酸就是溶液,一旦膽固醇過高,膽酸過低,就會形成過飽和狀態,導致結晶沉澱,久而久之便形成膽結石。日常生活中,像肉類食物、油炸食物等都易增加膽結石形成風險。膽結石成因還與體質及遺傳因素有關,同時還受到環境影響,如果水質不好,水中礦物質含量過高,結合膽固醇,也會形成結石。此外,不良生活方式也會形成膽結石,比如,不吃早餐、熬夜、運動量少,都易導致膽汁淤積。
膽囊息肉以膽固醇性息肉較多,臨床上80%—90%膽囊息肉做病理檢查都是膽固醇性質,小部分可能是炎性或腫瘤性,但腫瘤性較低,大約是千分之一,所以膽囊息肉也與飲食息息相關。
主持人:膽結石和胃病不好區分,作為患者該如何辨別?
陳宏:難以辨別的情況在臨床中很常見。因為兩個臟器解剖位置相鄰,而且內臟神經並不能準確定位疼痛部位,所以都會有腹痛症狀。其實,膽結石和胃病只需做膽囊B超,基本上就能準確診斷。
主持人:有些患者患上膽結石後並沒有任何症狀,於是就不治療;還有些患者因膽結石疼痛,便自行買藥服用,您有什麼看法?
陳宏:膽結石疼痛時用藥物只能暫時控制症狀,並且對塊狀膽結石,目前還沒有藥物能溶解。
膽結石無症狀就不治療,這個認知也不科學,膽結石只要存在,就會刺激膽囊黏膜反復增生,形成慢性膽囊炎。如果是不典型增生,就是癌前病變的信號,進一步發展會刺激膽囊黏膜癌變,成為膽囊癌。一般膽囊癌5年生存率不超過10%,即使做了手術,也很容易轉移。所以説膽結石不疼也需要治療,尤其是膽囊刺激黏膜萎縮、增厚時。
主持人:現在對於膽結石有哪些治療手段呢?
陳宏:膽結石的治療手段現在比較明確,分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只針對泥狀絮狀物的膽結石,即膽汁稠厚狀態,這時用藥物就有可能排出,但這種情況很少,大部分膽結石都是顆粒狀或塊狀,藥物無法治療。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也遇到過有患者服用藥物20年左右,最後結石並未溶掉,反而導致肝臟受損。所以還是建議患者患上膽結石立即到醫院就診,根據醫生建議選擇手術治療。
主持人:患者選擇切膽取石後,出現了消化不良症狀,甚至有些人還患上膽總管結石,這是為什麼?
陳宏:膽囊切除後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併發癥,比如消化不良、膽總管再長結石。因為膽囊被切除,所以消化不好,特別是吃完油膩性食物、肉類食物後,容易拉肚子。沒有膽囊後,膽總管結石形成率會增加,一般高出15%—20%左右,膽總管結石危害更大,且手術過程比膽結石複雜。所以説如果膽囊功能、結構很好,醫生還是提倡通過保膽取石術把結石取出來,把膽囊留住,繼續發揮膽囊功能,減少因消化不好帶來的膽總管結石風險。
主持人:剛才您介紹了膽結石的治療方式,那當患者患有膽囊息肉時,又有哪些治療方式?
陳宏:膽囊息肉區別於膽結石,是獨立疾病,但它也有共同之處,它與膽結石都是因膽固醇沉積形成導致。
膽囊息肉在B超下是長在膽囊壁上的膽囊隆起,不會活動,這種叫膽囊息肉。其實息肉是一個統稱,包括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比如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都是非腫瘤性的。腫瘤性息肉包括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包括膽囊腺瘤、纖維瘤、脂肪瘤等。膽囊還有少見的惡性腫瘤,從B超影像下看,只能判斷是否是息肉,並不能判斷其性質,往往需要切除息肉後做病理檢查才能定性。
膽囊息肉有良性,也有可能轉化為惡性。如果膽囊息肉兩三毫米左右,患者可以每年做B超復查,指徵達到5毫米的息肉才能做保膽手術,術中再進一步檢查確實是良性息肉,就會把息肉切除,保留膽囊。
主持人:普通人平時該如何更好地預防膽結石和膽囊息肉?
陳宏:因為部分膽囊息肉和膽結石成因相似,所以預防方法相近。首先是清淡的飲食習慣,基本上7分素3分葷;第二是生活規律,比如早餐定時吃,早餐時間不宜過長,膽汁如果在膽囊裏循環少、瘀滯時間長,會結晶沉澱形成膽結石;第三是改變生活方式,多運動、少熬夜;第四是肥胖人群,高血脂、高血糖人群要有針對性地降血脂、血糖,減輕體重。此外,水質不好地區的人群可以通過多次過濾或引用純凈水改善環境。改善這些危險因素,能減少膽結石形成幾率,讓膽囊為人們的健康繼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