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原創 政務 旅遊 州市 教育健康 社會 圖片 經濟 服務 雲南故事 雲南青年説風味雲南融媒報道

昆明科技人起步就是衝刺 跑出大競賽動員準備加速度

2022年03月02日 21:00:52 來源: 昆明市科學技術局

  學榜樣、大討論、聚合力、大競賽……3月1日,在昆明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昆明市科學技術局組織科技人才以觀看電影《農民院士》為契機,開展全市科技工作者“當好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排頭兵”大討論活動,為科技領域“大競賽”做好動員準備。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朱有勇,昆明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楊東偉,昆明市政協副主席、市科學技術局局長王鍵,昆明市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厲鴻華出席此次活動。

  自昆明市産業發展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昆明市科學技術局以“慢不得”的危機感,“拖不得”的緊迫感,迅速“上滿弦”,開展全市各行業、各領域科技工作者“當好排頭兵”大討論、大競賽活動。其中,來自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産業、高原特色農業等各行業的200余名“春城計劃”高層次科技人才、昆明市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昆明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緊扣“大討論、大競賽、大産業、大發展”主題,聚焦各行業産業創新,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抓手,通過交流討論統一思路和目標,為當好全省發展排頭兵,促進昆明高品質發展再出發。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展示科技人才風採

  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朱有勇作為電影《農民院士》特邀嘉賓,與眾多在場的科技工作者分享了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相關內容,實現“科技為民、科技富民、科技強民”的夢想,真正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朱有勇説:“我們習慣了把論文寫在紙上、發表在刊物上,現在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每一個農民富起來。作為一個農民教授,為農民做點事,這是我的初心;作為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我的本分。”

  朱有勇鼓勵全市科技工作者充分發揮科技人才作用,增強自身社會責任,提高創新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水準,深入研究昆明市乃至雲南省經濟和産業發展急需解決的科技問題,為昆明市當好“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排頭兵”貢獻聰明才智。

  昆明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楊東偉表示,此次活動是展示全市科技人才風採的盛事,拉開了昆明科技領域“當好排頭兵”大討論、大競賽活動的序幕。楊東偉説:“我們要把弘揚科學家精神作為必修課,繼承和發揚朱有勇院士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把個人的科學追求和職業發展融入到昆明市高品質發展當中。昆明市委組織部也將一如既往做好支撐保障,營造安心、舒心、暖心的人才發展環境,為廣大的科技人才職業生涯發展和事業成就加油助力。”

  用科技打通産業命脈 助推高原特色農業發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孔慶鵬表示,應當把個人的研究方向與黨的事業發展和國家的需求、人民的福祉緊密結合起來,做出對國家有用、為人民造福的研究成果。

  當前,昆明正開展“當好排頭兵”大討論、大競賽活動,孔慶鵬作為昆明市首屆“春城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專項的入選者,將從健康長壽人群體內的基因和分子中篩查出對人民大眾有效的普適性及安全性較高的抗衰老因子,以國際一流的創新成果賦能雲南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産業發展。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榮波是朱有勇院士的學生,從事農業生産工作18年,其團隊開展的水稻“上山”項目技術在行業處于領先,為確保全市糧食安全貢獻了科技力量。李榮波認為,在昆明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産業的背景下,科技工作者更需要俯下身、沉下心開展工作,用技術打通産業命脈,助推經濟高品質發展。

  一直以來,科技如何運用到田間地頭並讓農民結合生産是一大難點,也是農業科技工作者長期思考的問題。雲南省微生物發酵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農藝師張琪表示,通過觀影,在今後的工作中也要學習朱有勇院士手把手教學、和農民交朋友的方法,切實讓科技在田間地頭進行轉化。同時,將以微生物技術助力現代農業發展,通過促進西南片區乃至全國有機農業轉型升級,助推昆明高原特色農業發展。

  目前,“當好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排頭兵、打好經濟工作翻身仗”的號角已全面吹響,昆明市的科技工作必須以起步就是衝刺為主要意識,以“昆明特色、雲南需要”為工作重心,超前導入、布局新興産業,以大項目引領、平臺支撐、人才創新為保障,抓實科技促進産業發展這個“硬支撐”,全力以赴在昆明科技支撐高品質發展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完)

[責任編輯: 范芳鈺 ]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1348131049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