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解鎖移民群眾幸福生活“綠色密碼” 雲南省以水庫移民搬遷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紀實②

2022年01月07日 22:17:09 | 來源:雲南省搬遷安置辦

  位于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德厚鎮的德厚水庫,是雲南省列入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項目,是2016年開工建設的國家27件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之一。水庫總庫容1.13億立方米,以文山市、硯山、平遠城市供水、農業灌溉、工業供水為主,兼有防洪及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利用功能。

  在德厚水庫工程建設中,雲南省搬遷安置部門帶著“如何解決搬遷移民的生産、生活?如何帶動庫區發展?如何促進移民就業和增收?如何讓移民群眾分享到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紅利?如何保證群眾走生態發展之路”等問題多措並舉,幫助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綠色幸福感”。

水庫邊上建家園(2021年4月11日攝)。李增林 攝

  找準綠色經濟發展點 解鎖移民群眾通往幸福生活的“綠色密碼”

  2021年,德厚水庫完成下閘蓄水以來,文山市新增6.78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德厚水庫成為文山市最大的湖泊。“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同樣也是經濟財富。”文山州水務建設服務辦公室(以下簡稱“水建辦”)主任張偉説,在水庫的建設中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移民群眾,也應該得到應有的關愛。

  雲南省搬遷安置部門堅持資源節約優先、保護環境優先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找準綠色經濟發展點,實現産業轉型,將後扶項目前置,採用異地産業開發共用等手段,為移民群眾搭建發展平臺、尋找發展路子。

航拍德厚水庫(2021年6月19日攝)。王斌 攝

  為優化移民後扶産業模式,2018年,文山州移民搬遷安置部門與雲南正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果公司”)簽訂28年的項目托管協議,項目總投資2700萬元,其中移民後扶資金2000萬元。協議由正果公司對後扶項目桃園基地進行獨立生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每年按合同保底分紅兌現10%至15%不等的固定收益金,項目收益金用于移民後續産業發展和移民村(組)基礎設施建設。

  “此前該地的村民也有種植桃子的,口感也不錯,但是價錢一直賣不上去,平均每公斤價格只有兩三元錢,碰上滯銷的情況,爛在地裏的不在少數。”水建辦副主任農忠臣介紹,引進專業的企業後,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標準化生産都得到大幅提升。同時,借助企業專業化、體係化銷售網絡實現精品化,正果公司生産的高原紅、小毛桃等品種的桃子,當地收購價格就達到每公斤近20元。

  據介紹,2021年正果公司實現了近2000萬元的産值,預計2022年産值達3000萬元以上。

雲南正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後扶産業(2021年5月29日攝)。熊平祥 攝

  種得好,還要選得好,才能賣得好。在正果公司的選果廠,投資近800萬元的全自動選果線可實現全自動分揀、電腦稱重、軌道式果杯分選、糖分測量一條龍完成,健全的種植、加工、倉儲、物流、行銷全産業鏈的現代化企業雛形已經悄然成型。

  這種“政府搭平臺、項目來唱戲、移民當老板、企業來打工”的運營模式,為移民群眾帶來切實的回報。據了解,從2018年至今,文山州搬遷安置部門已經從該項目裏收益了1200萬元,還帶動移民及周邊用工近3.5萬人次,産生工資收入350萬元;扶持企業參與項目,讓庫區的果樹長成“致富樹”,移民群眾亦尋到了通往幸福生活的“綠色密碼”。

桃子加工促就業(2021年5月15日攝)。王立新 攝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融合

  有了探索産業轉型的經驗後,文山州搬遷安置部門又進一步在産業發展模式實現從低端向高端、産業資金安排從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轉型、産業項目從“散小弱”向規模效益型轉型、從市場資源匱乏區域向市場資源富足區域轉型、移民後期扶持資金使用從無償使用向有償使用轉型、管理模式從行政管理方式向現代企業管理方式轉型等多方面進行了嘗試,讓庫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移民打工喜開顏(2021年4月30日攝)。 熊平祥 攝

  在抓種養殖産業建設的同時,文山州搬遷安置部門對“生態+旅遊”“生態+文化”“生態+康養”的綠色發展模式也進行深入探索,努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融合,進一步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故事。

  在德厚水庫周邊的文山市馬塘鎮湯壩村委會塘子寨村,是一個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也是一個移民生産安置區。在下步工作中,該村擬被納入文山市“十四五”規劃“美麗家園·小康庫區”移民新村建設項目進行提升打造。

  找準長效發展點 進一步築牢鄉村振興路

  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八,塘子寨苗家人慶祝花山節時,周邊友鄰鄉鎮各族同胞相聚于塘子寨民族文化活動廣場,開展一係列活動。

  為保護與傳承苗族文化,2018年3月,塘子寨村建成了苗族文化傳習館,廣泛開展苗族傳統技藝和文化教育培訓活動,鼓勵支援年輕一代學習傳承苗族傳統技藝和文化,旨在將苗族的花山文化、刺繡文化、飲食文化等一代代傳承下去。

  秉承“弘傳統、傳技藝、促交流”的理念,充分發揮民族團結和凝聚群眾的作用,唱活文化,唱響紅色樂章,塘子寨組建了具有苗族特色的農村文藝表演隊伍,投入資金專門編排創作了《苗山掠影》《我們的名字叫苗族》等文藝節目,塘子寨曾獲評“苗族合唱之鄉”稱號,打造出了具有文山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德厚水庫建成後,像塘子寨村這樣依山而建圍水而居的村寨還有16個,他們各有各的特色,挖掘亮點,突出特色,找準長效發展點,進一步築牢他們鄉村振興路,是我們的使命。”張偉説。

  生態文明建設為庫區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新動能,實現了生態與産業、項目、企業與移民的“共富”“多贏”。 如今,德厚水庫的“綠水青山”正朝著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方向邁進。(完)(方向萍 梁紅清)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娜]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1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