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美麗的金沙江沿岸東巧高等級公路向北而行,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煙波浩渺、天水一色的動人畫卷。白鶴灘水電站庫區雲南省昆明市東川象鼻嶺安置點坐擁金沙江;昭通市巧家縣蒙姑安置點山島相依,海景如畫;巧家縣天生、北門、七里等安置點臨江傍市,望江屹立……
白鶴灘水電站庫區(雲南部分)15個安置點充分利用金沙江水利資源和景觀條件,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路子,旅游文化産業長期發展和短期務工就業相結合,規劃出一條主業明顯、輔業及時的水電移民後扶産業發展之路。
在白鶴灘水電站庫區移民中,廣大移民群眾為了支持國家建設,放棄故土、放棄祖業,背井離鄉支持搬遷安置工作。
昭通市巧家縣74歲的老糖匠萬興全是省級小碗紅糖非遺傳承人,同時也是一名共産黨員。為了支持白鶴灘水電站建設,他將自己經營一生的糖廠拆除,隨村民搬遷到縣城北門社區。
“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移民群眾就沒有今天幸福的日子。”當問起他拆遷糖廠的損失時他説,我是一名共産黨員,黨培養了我多年,我必須聽黨話、跟黨走。搬新居後的萬興全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事業,而是在庫區紅線外靠着人背馬駝又投資15萬元新建小碗紅糖糖廠。該糖廠覆蓋400余畝甘蔗地,帶領30多位移民群眾“再起爐灶”,創造甜蜜生活。
現在,移民群眾住進新房子,享受着土地逐年補償、移民後扶基金和庫區基金補助,他們由農民轉變成居民,由耕地吃飯到領“工資”生活,靠着務工、經商又增加了一份收入。(完)(劉起 姜定才 梁紅清)
[責任編輯:
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