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通苑小區垃圾分類積分兌換點(12月9日攝)。新華網發(五華區城管局 供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産生生活垃圾。丟棄的垃圾都去哪了?如何讓垃圾資源再生,變廢為寶?為回應廣大網友的關切,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有序開展,引導和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垃圾分類,14日,垃圾去哪兒了——探秘生活垃圾“變身記”直播在五華區垃圾分類示範小區金通苑開展。
直播中,主持人來到金通苑小區,採訪居民垃圾分類情況。直播截圖
直播中,主持人與昆明市城管局相關人員一同走進金通苑小區、昆明市五華垃圾焚燒發電廠,通過直播鏡頭直觀、形象地向網友介紹垃圾從産生到分類收集、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的整個過程,展示昆明市生活垃圾分類末端處理情況。
直播中,主持人及嘉賓在金通苑小區,體驗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流程。直播截圖
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舉辦城市,昆明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受到廣泛關注,當前,昆明市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基本形成相應的法規規章和標準體系,打造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形成了具有昆明特色的垃圾分類工作經驗。
五華垃圾焚燒發電廠(12月8日攝)。新華網 劉東 攝
參照《生活垃圾分類標誌》,昆明市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大類。截至目前,昆明市黨政機關實行100%強制分類,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98.51%,公共場所覆蓋率達96.66%。
五華垃圾焚燒發電廠爐反應塔(12月9日攝)。新華網發(鄭德鑫 攝)
此前,由昆明市城市管理局主辦的“昆明垃圾分類觀察團”活動還走進五華垃圾焚燒異地重建項目,30多位熱心市民與中央、省市媒體記者不僅親身感受了現代花園式工廠的風貌,還了解、見證了昆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的“變廢為寶”之旅。
在垃圾分類工作中,昆明市下足“繡花功夫”,全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工作,用精細化管理“繡出”了共建共治的新篇章,“繡美”了綠色低碳生態的大環境,“繡活”了群眾垃圾分類的源動力。(完)(馮雨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