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群來自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的大學生走進雲南省寧蒗縣、峨山縣等地,他們帶着獨到的學科想象力與敏銳的洞察力瞄準了這裡的醫療改革建設。2021年,同學們自發組織調研團隊,再次走進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循序漸進,深入祖國基層,在調研中探尋民族地區人民的就醫需求與難題,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
調研前期,同學們通過檢索大量資料,初步了解了雲南省基層醫療綜合改革情況。他們發現在醫療保險與基本藥物制度方面,雲南省於2020年底明確醫保的保障邊界並合理敲定待遇標準,建立醫保基金調劑平衡機制,積極推廣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其中,寧蒗縣抓住中醫醫院改革之機遇,加強醫院管理,改善診療環境,優化診療流程,強化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拓展業務範圍,充分發揮中西醫特色優勢。基於制度和民情相配合而發展起來的中醫體系得到了民眾的信任,大大促進了分級診療制度的良性運作。正所謂醫者父母官,通過建立績效工資、職稱培訓等激勵機制,拓寬定向培養、特崗招聘等培養渠道,全科醫生的專業能力得到提升、服務熱情得到鼓舞,居民健康也得了充分保障。
本次調研重要的“田野點”(其俗稱“小涼山”),是一個“一步跨千年”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縣份。同學們分別走訪了寧蒗縣人民醫院、寧蒗縣婦幼保健院、寧蒗縣中醫院以及縣內的衞生院,通過座談會與訪談的形式,對當地的醫療改革成效與困難有了初步認識:人力、物力不足、分級診療制度落實問題凸出,績效考核中醫的“尷尬”以及技術設備的使用率低……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該縣基層醫療改革中遇到的一些困境。在深入紮實的田野考察與撰寫厚實的調研報告中,社會學院學子真正做到了將專業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同學們調研的第一站是寧蒗縣人民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在這裡,大家有幸聆聽了一場院長、副院長以及相關職工的座談會,對當地的改革成效與困難有了初步認識。
“其實大家更看重醫生,因為熟悉和了解,就很放心讓自己熟悉的醫生給他看病。但是,新醫改制度要求村醫必須通過考核,獲得執照後才能在村衞生室上崗。”一位職工在交流中提到,老村醫大多出生於20世紀七十年代,只有小學或中專學歷,他們的技能是子承父業得來,但對理論性的考試、考證不在行,隨時面臨被迫“退休”的風險。老村醫在村裏的消失不僅僅是科層制意義下職員的離去,更是群眾對村醫信任的離去。
隨後,大家來到寧蒗縣中醫院,從院長口中同學們了解到,中醫院當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現行的醫院考核指標並不適用於中醫的績效考核評價標準,導致中醫在評價上很吃虧。此外,醫院的預算需要經過第三方評估機構考核打分後才能獲得相應額度,評估機構使用絕對理性化的數字考核標准入戶調查,而當地居民對考核中提到的各項指標並不完全了解,大家面對提問聽不懂就説不知道,考核結果顯示政策推行不佳,最終影響總評和來年醫院預算,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醫院的發展。
調研最後,同學們參觀了寧蒗縣的一個衞生院,發現衞生院中雖然陳列着許多先進儀器,但由於醫護人員缺乏操作儀器的經驗,加之不擅長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統,使得技術難題成了民族地區醫療改革的“攔路虎”。
基層是青年人鍛煉和成長最好的&&,是青年人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多次自發、深入的調研不僅讓同學們了解到民族地區醫療改革的難題,也讓大家充分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青春建功新征程 砥礪奮鬥正當時,“上大人”始終行走在探求真知的路上。(通訊員 張人浩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