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大山鄉立足農業産業實際,探索“烤煙+N”接茬輪作模式,在烤煙採烤結束後規模化種植四季豆、豌豆、紅花等經濟作物,將昔日閒置的“冬閒田”轉化為四季常綠的“增收田”,走出一條“主業穩收、副業增收、用地養地”三位一體的産業富民新路徑。
為破解土地資源利用率不足、農民收入渠道單一的難題,永德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借鑒“糧煙協同”成熟經驗,堅持因地制宜、市場導向,引導農戶根據地塊特性和市場需求選擇種植品種,搶抓農時窗口期,精選生長周期短、管理簡便、市場前景好的四季豆、豌豆、紅花等作物進行輪作。

煙後四季豆長勢喜人(11月12日攝)。丁柏萍 攝
通過“一季收”變“兩季收”的模式,土地産出率顯著提升,畝均年收入較傳統種植模式實現大幅增長,有限土地資源釋放出更大經濟潛能。
“烤煙接茬豆科作物,不僅能多收一季,土地也越種越肥。”煙農李世榮的切身感受,道出了輪作模式的生態智慧。長期單一連作易導致土壤養分失衡、結構板結、病害加重,而大山鄉推行的輪作模式形成了良性生態循環,烤煙根係深,可疏鬆深層土壤;四季豆、豌豆等豆科作物具有固氮作用,能有效培肥地力;紅花等作物的根係分佈與養分吸收特點,與烤煙形成互補。

煙後紅花長勢佳(11月20日攝)。丁柏萍 攝
這種“以種代養”的科學種植安排,既降低了化肥農藥使用成本,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為來年烤煙種植奠定基礎,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如今行走在大山鄉的田間地頭,昔日“煙田冬閒”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四季常青、碩果纍纍的豐收圖景。下一步,大山鄉將繼續優化輪作品種結構,強化技術指導與産銷對接,讓“一地雙收”的富民模式惠及更多農戶,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完)(丁柏萍)
【糾錯】 【責任編輯: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