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農信:金融攜手非遺 寫就詩意答卷-新華網
雲南頻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1/26 18:36:28
來源:雲南農信社

雲南農信:金融攜手非遺 寫就詩意答卷

字體:

  眼下,2025非遺品牌推廣周正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舉行,120余家非遺品牌集中亮相,展示非遺産業化創新成果,共同推動非遺品牌可持續發展。當扎染作坊連接國際訂單,當彝繡紋樣走上國際秀場……雲南農信以金融匠心守護非遺根脈,一條“非遺+金融”的産業轉型升級新路徑讓傳統非遺綻放新光彩。

  巾幗“貸”動 扎染煥新

  扎染,是流傳於雲南大理白族群眾中的一種古老染織技藝,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工作人員走訪企業了解扎染發展情況(資料圖)。

  為留住傳承下來的古法扎染技藝,大理市藍續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張翰敏從北京辭職,回到周城做起了扎染,資金難題成為她創業路上的“攔路虎”。雲南農信的信用體系建設小組針對她作為女性創業帶頭人的身份,為其量身配置了“蒼洱巾幗貸”産品,此款産品主動針對獲得各級表彰的先進女性和女性創業致富帶頭人等,給予相應貸款利率優惠,有效激發廣大婦女創業創新的活力。

  在50萬元信貸資金的支持下,張翰敏有了創業的“資金活水”,發展之路穩步前行。目前藍續扎染已同20余個國際品牌進行合作,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成為鄉親們就業增收和精進技藝的平台,帶動就業超3000人,指尖經濟和非遺共同“飛針走線”,織成了鄉村振興的絢麗扎染。

  穿“金”引線 遇見彝繡

  繁花競綻的馬纓、棲枝報喜的靈鵲、蹁躚起舞的彩蝶……在繡娘的銀針穿梭、絲線翻飛間,一幀幀栩栩如生的自然圖景躍然繡布之上。彝族刺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民族史書”。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雲南農信精準對接彝繡企業融資需求,高效扶持繡戶培強做大,推動彝繡從深山走向國際舞&。

工作人員給繡娘們發放宣傳冊(資料圖)。

  走進大姚縣彝繡文化産業園,繡娘們正專注趕制彝繡筆記本、手包、文創飾品等彝繡産品。2007年,彝族青年企業家創立“納蘇”品牌,在企業規模擴張的關鍵時期,雲南農信創新推出“彝繡貸”,助推“納蘇彝繡”品牌亮相巴黎時裝周。依託彝繡産業應時而生的還有彝繡特色旅游區、彝繡電商直播平台等産業,倮哩倮民族文化主題館憑藉文旅貸款打造集展示、餐飲、民宿於一體的非遺空間,成為“網紅打卡”地。

  在大姚縣彝族村落,繡娘們席地而坐、飛針走線的場景隨處可見。雲南農信針對近萬名繡娘分佈散、抵押難的問題,構建“公司+協會(專業合作社)+繡娘+金融”鏈式服務,讓千年彝繡從“穿在身上的史書”蛻變為“富在指尖的産業”,真正實現“繡花能生金”。

  劍川木韻 刀筆生“金”

  劍川木雕技藝千年不衰,但個體工匠常因資金零散難以規模化發展。雲南劍川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創新“協會+金融”模式,將信貸資源精準滴灌至産業鏈末端。在劍川木雕藝術小鎮,商鋪林立、前店後坊、車馬如流,一派紅紅火火的景象。匠人李勝雄憑藉30萬元貸款升級了木雕作坊;當地印盒村從事木雕雕刻的羅氏兄弟通過木雕雕刻手藝每年有十五六萬元的收入,走上了“手藝致富”的康莊大道。

工作人員向木雕工匠講解金融政策(資料圖)。

  目前,雲南農信在劍川實現木雕協會和縣內木雕龍頭企業的100%覆蓋,輻射帶動超過12000餘人創收致富。縣域內,形成了“金融+就業技能培訓+就業工坊+展示展銷+非遺體驗”的産業發展模式。

  更值得稱道的是“木雕+文旅”的鏈式服務。借助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帶火沙溪古鎮的契機,雲南農信在當地以“鄉村振興 白鄉惠系列”信貸産品為重要抓手,做好“土特産”文章,走好“木雕+文旅”産業延鏈補鏈、融合發展之路。在沙溪木雕體驗館,不少游客慕名而來、躍躍欲試,體驗千年技藝手工木雕,非遺工藝結晶華麗“蝶變”,從之前“高冷”的藝術品,到現在的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千年紫陶 淬煉匠心

  2019年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被授予“中國紫陶之都”榮譽稱號,依託“千年建水紫陶”的專有性和唯一性,已形成完整的産業鏈條。

  在這背後,是雲南農信深度融入産業鏈的身影。創新“紫陶貸”,滿足從事紫陶生産銷售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貸款需求;量身打造“紫陶創意園區貸”,實現對建水紫陶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的精準澆灌;推出“創業貸”,支持青年紫陶從業者創業就業。

雲南農信創新“紫陶貸”,滿足從事紫陶生産銷售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貸款需求(資料圖)。

  “多虧農信的支持,解決了企業資金周轉難題,如今我們已實現高端化、規模化發展。”建水某紫陶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期,雲南農信快速審批發放流動資金貸款,助企業實現高端化、規模化發展。從1954年碗窯村37戶制陶人家組成的“陶器生産合作社”到如今,雲南農信一直為建水的紫陶産業發展堅守,擦亮千年建水紫陶名片。

  雪域東巴 文化傳承

  當初冬的風拂過麗江玉龍雪山的新雪,山腳下的麗江古城正以獨特的東巴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的工作室內,一幅幅用東巴文書寫的畫作正在裝裱。

  在麗江,東巴文化的千年智慧正通過金融“活水”煥發新生。為保護東巴文化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雲南農信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聯動,推出“文化保護信用貸”,為手工藝人、東巴文化傳承者提供免抵押貸款,累計發放手藝人、東巴文化、納西民俗文化生産經營貸款30余戶。

雲南農信推出“文化保護信用貸”,為手工藝人、東巴文化傳承者提供免抵押貸款(資料圖)。

  麗江古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除了支持個體傳承人,雲南農信一直支持世界文化遺産麗江古城保護管理,針對古城維護管理、基礎設施提升改造等項目給予專項債券和貸款支持,其中,支持大研古城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地方政府專項債1000萬元,讓這座古城在保持傳統風貌的同時,煥發現代活力。

  扎染的藍白經緯在金融梭織下煥發光彩,彝繡的萬千絲線在金融引線下走出深山,千年木雕在文旅融合中煥發新生,紫陶窯火與在金融服務下淬煉成珍品,東巴文化的古老智慧在金融滋養中潺潺流淌……讓每一份堅守被時代看見,讓每一種技藝煥發光芒,這便是金融與非遺攜手寫就的詩意答卷。(完)

【糾錯】 【責任編輯: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