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麗江現代花卉産業園,納西族村民在智能溫室大棚裏的花海中忙碌;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穿越山嶺,沿線的傣寨傳來村民和游客的歡歌笑語。
一個個生動場景,折射出雲嶺大地上民族團結進步的嶄新面貌。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5年以來,雲南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實現新跨越。
在玉龍雪山腳下,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玉湖村通過大力發展半山酒店、特色客棧、民宿餐飲等旅游業態,這個曾經“吃糧靠返銷、生産靠救濟”的傳統村落一改昔日困境,2024年村集體分紅300余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9年的1.3萬元增加到2024年的3.26萬元。“今年上半年,玉湖村接待游客20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1070萬元。”玉湖村黨總支書記和旺盛説。
在距離玉湖村不遠的麗江現代花卉産業園,智能溫室大棚裏的玫瑰花競相綻放。2024年,這裡産出鮮切花4046.35萬枝、産值5150萬元,帶動周邊各族群眾共同致富。
村寨蝶變、産業變遷的背後,是雲南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2023年11月,麗香鐵路的通車讓迪慶藏族自治州結束不通火車的歷史,松茸、當歸等農産品搭乘列車走出高原,越來越多海內外游客乘坐動車來到迪慶。
包括麗香鐵路在內,雲南省民族地區已建成並通航運營機場11個,6個民族自治州通高鐵或動車,民族自治縣全部通高等級公路,所有鄉鎮和行政村實現100%通硬化路、通郵、通網絡,374個沿邊行政村建成現代化邊境幸福村。
基礎設施的改善,為民族地區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數據顯示,2024年雲南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地區生産總值達1.33萬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501元,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同時,雲南牢記囑託,持續深化“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擁護核心、心向北京”等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實施“紅旗飄飄”工程,選樹“雲嶺楷模”等先進典型,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達標,黨群服務中心基本公共服務覆蓋率達100%,各族群眾“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深化。
在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雲南受表彰的模範集體和個人共計48個(名),總數居全國第1位。其中,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動董鎮龍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愛軍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
多民族聚居的龍乃村地處阿佤山深處,與緬甸接壤。在這裡,各農戶挂國旗,黨員戶加挂黨旗,村口豎立的“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標語十分醒目。“守好祖國的邊境,就是守好我們自己的家。”趙愛軍已堅持巡邊20多年,行程7000多公里。
旅游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簡稱“三交”)的重要抓手。作為旅游大省,雲南已累計推出162條促“三交”旅游線路,制定實施《加快推進旅居雲南建設三年行動》。統計顯示,2024年省外來滇旅居人數達390萬人,2025年上半年已有280.3萬人在雲南旅居,同比增長45.4%,“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旅居雲南”成為促“三交”的重要引擎。
在西雙版納,景洪市動罕鎮“三曼”村依託中老鐵路沿線的區位優勢打造農文旅融合綜合體;在昭通市威信縣,水田鎮龍洞村灣頭村民小組依託“崖上石寨”資源發展旅居産業……如今,雲南已完成660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範村建設,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層巒疊嶂中的曲靖市羅平縣大水井鄉棠梨凹村曾是“空心村”,依託滬滇協作項目和當地政府的持續投入,村寨的苗族民居被改造為特色民宿集群,並配有苗繡非遺工坊、觀景餐廳等項目,民宿一年營業額超百萬元。
“這裡不僅有好山好水好風光,還可以體驗民族文化。”北京游客於曉和丈夫在棠梨凹村租下一座傳統院落,計劃在此旅居一年,深入感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雲南還持續推進“文化興滇”,自2015年以來已累計實施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傳承工程項目1802個、文化精品工程項目371個,不斷讓傳統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從1951年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前立下“同心同德跟黨走”的莊嚴誓言,到近年來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的生動實踐,雲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人們昂揚向前、接續奮鬥,不斷鞏固民族團結、宗教和順、邊疆穩定的良好局面,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絢爛。(記者吉哲鵬 王賢思 熊軒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