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8月20日電(記者 胡了然)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紀錄電影《山河為證》20日在昆明舉行雲南首映式,全景式展現中國人民14年抗戰艱辛歷程。
紀錄電影《山河為證》由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榮譽出品,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等聯合攝製,雲南廣電傳媒集團旗下雲南金彩視界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出品。影片依託嚴謹的史料與創新的藝術表達,用數字修復喚醒塵封影像,重現中華民族血捍山河、寸土不讓的抗戰精神,真實再現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抗戰勝利的歷史進程,凸顯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
主創團隊從海量塵封的影像資料中連點成線,2萬字精心打磨的文稿、104分鐘的凝練敘事,全景式展現了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的偉大抗戰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雲南各族人民舉全省之力承擔起戰時後勤保障的重任,在祖國西南邊疆構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抗敵屏障,為全民族抗戰勝利貢獻了磅礡力量。
地理樞紐:抗戰生命線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雲南打通並運營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成為當時中國接收國際援助、運輸戰略物資和開展對外貿易的生命線。
1937年末,為阻止日軍斷絕中國抗戰物資補給的陰謀,雲南各族群眾組成的築路大軍毅然集結。他們手持鋤頭、十字鎬,肩背石碾子,以血肉之軀,僅用8個月便在懸崖峭壁間搶修出了滇緬公路。
在滇緬公路被切斷後,中美飛行員毅然開闢了一條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的“駝峰航線”,在惡劣自然環境與日軍攔截下,以超千名飛行員犧牲的代價把80多萬噸物資帶到中國,守護人類文明與正義。
戰場前沿:滇西戰場的堅守
1942年2月,為保衛滇緬公路,10萬餘名中國遠征軍奔赴緬甸。戴安瀾師長率領的第200師在同古浴血堅守,但由於戰局惡化,中國遠征軍被迫全線撤退,開啟了在野人山的“死亡行軍”,倖存者不到半數。戴安瀾師長亦在此次撤退中壯烈犧牲,毛主席以“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高度讚頌了其英雄氣概和壯烈業績。
1944年5月,遠征軍發起滇西反攻,收復松山、騰衝等地,有力配合盟軍及東南亞人民抗日鬥爭。
精神堡壘:民族大義的凝聚與傳承
雲南的抗戰貢獻更在於其承載了這片土地上濃厚的民族精神。九一八事變後,白族中共黨員周保中中斷學業奔赴東北,積極投身於聯合各方抗日武裝的工作中,與楊靖宇、趙尚志等率領東北抗日聯軍堅持抗戰。
為解決滇緬公路極度缺乏熟悉汽車駕駛與維修技術人員的問題,3200余名南洋華僑,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啟程歸國,踏上了支援祖國抗戰、共赴國難的征程,用生命、鮮血和汗水譜寫華僑愛國史詩,傳承中華民族堅韌團結的精神。
歷史迴響:從邊陲熱土到精神坐標
雲南作為連接亞洲與太平洋戰場的樞紐,推動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形成戰略聯動,印證了中國戰場作為東方主戰場的國際意義。各族群眾共建滇緬公路的團結精神、遠征軍捨生忘死的犧牲精神、南僑機工跨國援戰的愛國精神,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核。
正如影片所述,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絕境中重生,正是因為無論身處何地、哪個民族,當國家危難之際,總能凝聚成不可戰勝的力量。這片土地上的烽火記憶,不僅是雲南的地方史,更是整個民族的精神史詩——唯有銘記歷史,方能珍視和平;唯有傳承精神,方能開創未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