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近年來,西雙版納州在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牢生態保護紅線、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森林覆蓋率74.05%、全省第一,動植物種類分別佔全國的1/4和1/6,擁有地球北回歸線上僅存的熱帶雨林,是聯合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全國首批雲南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一直以來,西雙版納州把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稟賦作為最寶貴的資源、最突出的優勢、最靚麗的名片,將“生態立州”擺在優先突出位置,明確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創新區建設的目標定位,使西雙版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走在前列。2021年西雙版納亞洲象的“北上南歸”之旅,生動呈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實踐與經驗。通過近年來的不斷努力,西雙版納州取得以下幾個方面的成效:
科研與項目合作成果突出
西雙版納州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遺傳資源及傳統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試點項目,通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終期評估,獲得“高度滿意”評價;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昆明植物所等國家級科研單位合作,開展了傣醫藥資源社區傳承與發展、2種雲南特色植物中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西雙版納芳香植物驅蚊活性研究、西雙版納州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調查與評估和西雙版納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調查評估和保護等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並挖掘了其潛能和可持續利用。
中老跨境聯合保護成效顯著
西雙版納州與老撾共同實施的“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項目” 取得眾多實質性成效,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跨境聯合巡護、邊民交流、能力提升培訓、項目協調會、交流年會、聯合宣傳、跨境聯合保護區域珍稀物種調查、跨境亞洲象監測等多元工作機制,中老邊境一線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邊民保護意識有所提升,“物種齊保護、生態共享” 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西雙版納州厚植“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的傳統生態理念,參加COP15第二階段會議,承辦西雙版納州主辦的“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合作”邊會,向世界講述了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故事。
問:近年來,西雙版納州是如何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並進,加快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
近年來,西雙版納州委、州政府堅定不移走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聚焦人居環境提升整治,着力補齊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短板,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推進三大保衛戰,一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的“綠色畫卷”徐徐展開。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西雙版納州聚焦“降三高(污染天數、PM2.5、O3)、提三力(人力、物力、財力)”,打好“藍天保衛戰”,實踐探索出的“強措施、控內源,騰庫容、削峰值,減天數、惠民生”大氣污染防治西雙版納經驗行之有效,全州空氣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向好;聚焦“護飲水、保好水、治污水”,打好碧水保衛戰,13個國控、省控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37個縣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率達100%,保持全省第一;聚焦“無廢城市”建設,打好凈土保衛戰,探索“象往版納·納裏無廢”旅游新模式,以旅游行業“無廢景區”為抓手,不斷推動旅游産業“無廢”轉型升級;聚焦“明職責、建機制、強治理”,打好寧靜保衛戰,依法劃定各部門職責,健全完善聯動機制,科學劃定聲功能區,推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強化基層治理能力。2022年、2023年省對州(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連續保持“優秀”等次,排名全省第8位及第4位,實現爭先進位。
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西雙版納州深入實施雨林保護、雨林修復、雨林回歸、林城融合、環境整治“五大行動”和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河(湖)長制、林長制實現從“長制”到“長效”轉變,固碳釋氧功能價值全省第一;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按照“政府主抓、鄉鎮主推、群眾主體、財政補助、優化成本、加強管控”的原則,在學習牟定模式、馬關經驗的基礎上,摸索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示範,如動海縣南達村總結出“123”工作經驗,戶均治理費用降至4170元,動臘縣推行的多點收集,分散處理,按戶施策,建設“小三格”“大三格”,尾水用於農田和林地灌溉或就地資源化利用的“動捧試點模式”,為全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了示範樣本。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西雙版納州進一步優化環評審批程序,建立健全集體審查工作制度,採取“減法”措施進一步壓縮審批時限到法定時限的40%,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實現了全程網辦;對重點産業項目關口前移、提前介入、精準服務,主動對接各縣市人民政府、産業園區、發改、工信、水利、交通等部門,做好項目前期指導,對建設項目實行“三本台賬”全過程、全鏈條精準管理,為重大項目開闢綠色通道,特事特辦,急事快辦,助推項目儘早依法落地建設;舉辦“環保講堂”公益培訓,打好“預防針”,對環境違法行為做到防患於未然。同時不再將水土保持、行業預審等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環評也不再作為項目審批、核準、備案的前置;允許建設單位可以開展地質勘探、平整場地、拆除舊有建築物、臨時建築、施工用臨時道路等前期工程,要求在永久性工程正式破土開槽、開始施工前必須取得環評審批手續;在堅守生態保護紅線、政策法規底線的前提下,不再讓環評審批成為建設項目落地的“腸梗阻”。
加快推動綠色轉型發展
西雙版納州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路徑,加快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基底。圍繞“三大經濟”,西雙版納州統籌發展文旅康養、橡膠、普洱茶、口岸經濟、生物醫藥(傣醫藥)、熱帶水果(堅果)、數字經濟“七大産業”,加快推進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2023年全州接待游客6209.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976.1億元,均創歷史新高;天然橡膠製品業和茶葉稅收分別佔全省38.6%、76.5%,12座古茶山一二三産融合發展項目加快推進,“七大産業”綜合産值突破2600億元,讓廣大群眾從“美麗産業”中獲得“美麗經濟”的真金白銀,走出了一條生産、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綠色崛起之路,構建了“不負青山不負人”的良性格局。
問:西雙版納州在“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方面的主要舉措是什麼?下一步工作有哪些?
自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西雙版納州始終把“無廢城市”建設當作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以及宣傳培育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理念的重要抓手,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生物多樣性資源稟賦,以“無廢城市”創建為契機,蓄力打造“無廢”旅游産業集群,“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設指標27項,指標完成率達5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8.31%,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36%,城鎮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100%,危險廢物安全利用處置率達100%。
探索“象往版納—納裏無廢”旅游新模式
西雙版納州以旅游行業“無廢景區”建設為抓手,推動旅游産業綠色“無廢”轉型升級,將“無廢景區”建設與4A級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相結合,全面發展綠色旅游。“象往版納—納裏無廢”成為“無廢城市”建設名片,通過打造“無廢”機場—酒店—景區—商場—餐飲的“無廢城市”旅游鏈條,提升了游客對“無廢城市”建設的體驗感受和知曉度、參與度。
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利用成效顯著
西雙版納州通過優化産業結構,實施循環經濟模式,淘汰低端低效落後産能,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加快尾礦、污泥、粉煤灰和爐渣等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實施。雲南動海産業園區基本實現100%清潔能源替代和“零”固廢産排,開創了版納州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
聚焦技術創新,打造“無廢農業”
西雙版納州通過大力推廣宣傳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和秸稈覆蓋還田,機械深耕、深松翻壓還田技術,不斷引導和宣傳科學施肥和秸稈肥料化利用技術等,大幅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率。積極推進茶園標準化建設和産品質量控制,全州綠色、有機茶園面積佔比突破60%。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一步,西雙版納州將繼續抓細抓實抓深“無廢城市”建設,對標對表國家標準,高質量加快推進各項任務建設,以助“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完美收官。首先是加強各成員單位上下聯動,繼續加強日常調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定期聽取主要指標單位的創建進展情況。其次是積極探索“無廢細胞”創建措施,重點打造一批“無廢景區”“無廢酒店”“無廢學校”“無廢加油站”“無廢機關”等“無廢細胞”,採取有效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推廣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培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社會生活單位。三是加強宣傳教育,通過舉辦“無廢城市”主題展覽、講座和社區活動,通過圖片、視頻和實際案例,向市民展示“無廢城市”的理念和成果。最後是積極爭取“無廢城市”建設項目,積極向上爭取“無廢城市”建設資金,集中支持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充分發揮各行業主管部門在固體廢物管理中的主導作用,積極引進和引導各類社會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到“無廢城市”建設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