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作為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生態綠洲,普洱市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具有哪些獨特優勢?您如何看待這些優勢在普洱市發展中的作用?
普洱是“七彩雲南”多樣性、豐富性的縮影,是全國首個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是全球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生態綠洲。在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佈着18個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68.23%,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高達1萬個以上,高於世界衞生組織“清新空氣”標準12倍多,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物種在這裡繁衍生息,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西黑冠長臂猿、全國一半以上的亞洲象在普洱安家,印度野牛、圓鼻巨蜥等珍稀物種重現普洱,這裡生長着5600種高等植物,1496種動物,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排名全省第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構築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核心區域,享有“綠海明珠”“天然氧吧”“林中之城”“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等美譽,被稱為“望向宇宙的綠色眼睛”。所有這些,構成了普洱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中最具特色的原生優勢和後發優勢。一是將有助於加快産業綠色轉型升級。推動一二三産高水平融合發展,以發揮資源優勢為基礎,一體推進“三大經濟”。普洱將大力加快種植養殖方式綠色轉型,推進綠色有機認證,加快“風光水儲”一體化基地建設,通過存量水電+新建光伏+新建風電,構建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全力推動要素、企業、産業向園區聚集,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把園區打造成綠色發展的主戰場。二是將有助於大力發展現代林業。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盤活國有經營資産,搞活基層林業經營機制,放活林地經營權。發展壯大林下經濟,建立金融服務林業高質量發展機制,推動林業碳匯金融産品創新,實現林業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雙贏。三是將有助於加快建設旅游城市。圍繞打響“世界的普洱·中國的茶”文化品牌,做好茶馬古道這篇大文章和景邁山申遺後半篇文章,加快打造集茶藝、茶道、茶修、茶研學為一體的城市茶空間,發展茶文旅融合的茶莊園、茶民宿、茶康養等高端業態,讓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得益彰。
問:普洱市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標誌性成果?這些成果對普洱市乃至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有何積極影響?
近年來,普洱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多標誌性成果,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成果一,普洱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連續7年評定為優,生態質量指數(EQI)達到一類標準。2023年,全市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補助達7.5億元,連續3年增長。全市34個國控、省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97.1%,無劣V類水體,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成果二,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一是構建了綠色發展國土空間格局。完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劃定“三區三線”。堅持保護和發展平衡雙贏,將24.89%的國土面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將6.31%的國土面積納入永久基本農田,實施最嚴格的保護。二是健全完善了林長制管理體系。在全省率先制定印發《林長制工作“三張清單”制度》,建立市、縣(區)兩級林長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森林資源質量穩步提升,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由2020年的每公頃101立方米增至每公頃105立方米。2023年完成造林綠化任務和落地上圖34.09萬畝,人工造林和完成落地上圖面積全省第一。三是推動河(湖)長制落細落實。印發《普洱市加強河流管理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普洱市開展“保護母親河 全民在行動”常態化集中清河行動工作方案》等文件,在全省率先建立“河(湖)長+水文監測”協作機制、巡河問題清單制,踐行“黨建+河(湖)長制”機制,壓實“河(湖)長+檢察長”“河(湖)長+警長”等協作機制。四是探索建立了綠色經濟考評體系。建立綠色經濟考評與GEP自動化核算&&,將綠色經濟發展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五是強化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督查考評。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年度綜合考評,積極構建“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産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格局,推動全市各級各部門各盡其能共同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果三,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一是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取得新突破。制定《普洱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三年行動計劃》,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景東縣、瀾滄縣景邁山創建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寧洱縣入選國家林業碳匯試點縣。5個縣(區)創建為中國天然氧吧。二是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全面推動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建成18個自然保護區、22個自然保護地。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建設“大象食堂”7000畝,建成野生亞洲象救助中心,修訂《普洱市野生亞洲象肇事應急預案》。加大極小種群繁育及遷地保護,開展西黑冠長臂猿、印度野牛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工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堅實保障。三是生態産品價值轉化顯著。以景邁山申遺為引爆點,以亞洲象和哀牢山—無量山國家公園創建為契機,着力布“點”,精心串“鏈”,促進茶旅、咖旅、文旅深度融合,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建成7個4A級旅游景區、13個半山酒店。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500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86億元,分別增長16.7%、30%。這些成果對普洱市乃至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産生的影響,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推動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邁上新&階。三線一單、林長制、河(湖)長制、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機制的建立,為推進區域和規劃環評落地、完善國土空間環境治理體系,實施雙碳戰略,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搭建了實施&&。二是生態環保深入人心。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綠色消費、共享經濟將快速發展。三是綠色發展成大勢所趨。推動全市各級幹部進一步增強全局觀念,樹立系統思維,站在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高度整體謀劃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問:下一步普洱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工作思路和將採取的具體舉措有哪些?
去年9月,王寧書記在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要求我們堅持“保護為先、治污為重、擴綠為基、轉型為要、發展為本”的總體思路。我們將認真學習好、領會好、落實好。下一步,普洱市生態環境系統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為抓手,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攻堅戰,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具體舉措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堅決抓好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各類督查檢查等反饋問題整改。集中力量、聚焦重點、系統謀劃,全力推動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第二,全力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一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三年行動,加強“兩山”轉化探索實踐,讓老百姓在保護綠水青山的過程中獲得實惠。二是加快推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着力解決生態産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問題。三是擴大寧洱“雙碳振興生態圈”試點,積極參與國際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四是全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促進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與城市建設管理有機融合。第三,堅決築牢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一是建立完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加快推進哀牢山—無量山國家公園和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構建“兩屏兩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二是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強化天然林保護和五湖國家濕地公園等濕地保護,積極推進重點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三是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管理,加快推進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和基因庫建設,加大茶葉、咖啡、藥材等高原特色産業品種選育繁育。四是全域推進城鄉綠美行動。抓好綠美社區、綠美街區街道和城市公園、林蔭路、城市綠道、健康步道等建設,讓老百姓充分享受綠的空間、美的環境。第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是打好藍天保衛戰。強化裸土揚塵污染和露天農作物秸稈焚燒治理,實施重點行業氮氧化物深度治理,全面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下大力氣解決噪聲、油煙、惡臭等群眾急難愁盼的環境污染問題。二是打好碧水保衛戰。深化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健全“一斷面一方案一專班”工作機制,強化水主要污染物重點工程減排,持續鞏固思茅河脫劣成效。三是打好凈土保衛戰。建立污染隱患排查和自行監測制度,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活動監管,提升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和重金屬污染物管理水平。四是探索建立綠色經濟考評體系,建立綠色經濟考評與GEP(生態産品總值)自動化核算&&,將綠色經濟發展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