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您簡要介紹大理州2023年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近年來,大理州舉全州之力保護良好生態環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方面全州空氣質量總體保持優良,另一方面全州水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第三方面,全州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問:大理作為熱門旅游目的地,蒼山和洱海是大理州的名片,在您看來,生態環境在支撐大理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中起着怎樣的作用?
對大理而言,生態環境保護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大理的旅游業發展高度依賴良好的空氣質量、優美的自然風光、純凈的江河湖海、舒適的周邊環境。
從歷史角度看,發展美麗經濟是探索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大理最突出的優勢,最寶貴的財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知名的品牌。過去《五朵金花》《天龍八部》的播出,讓大理旅游知名度大大提升,這主要得益於大理是雲南山川風貌的美麗縮影之地,優美生態環境的薈萃之地,擁有世界一流、得天獨厚的壯美生態景觀和富足綠色資源。蒼山和洱海是我們大理州的名片,波光瀲艷的美麗洱海,被譽為“高原明珠”,為大理平添了幾許浪漫情懷;雲遮霧繞、神韻無限的蒼山四季雲霞織錦。大理十九峰綿延,十八溪清冽,共同渲染出自然萬物進化演替的生態脈絡,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
從現實角度看,發展美麗經濟是必由之路。隨着《去有風的地方》的熱播,國內外觀眾進一步多角度認識了大理,愛上了大理,一時之間“有風的地方”火爆全網,優良的生態環境,秀麗的自然景觀,宜人的居住氣候,加上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成為人們把大理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根本原因,大理把保護優美生態環境的“共識”幹成了“標識”。近年來,大理州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深入實施蒼洱一體化保護治理系列三年提升行動,全力保護洱海,藍天白雲、水清岸綠、海菜花環湖開放,構成一幅大理獨有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從未來角度看,發展美麗經濟是希望之路。大理將牢記綠水青山“金不換”,擦亮美麗大理的“金招牌”,用好綠色發展“金鑰匙”,捧牢生態資源“金飯碗”,重塑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好生態才能帶來好“錢”景。我們將用心用力打好“生態牌”,走好“綠色路”,繪好“美麗篇”,唱響“環保聲音”,彰顯“環保擔當”,貢獻“環保力量”,把美美與共的“願景”幹成“實景”,通過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讓大理成為展示美麗中國的集成之地、濃縮之地、經典之地,為大理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增添更鮮明、更厚重、更牢靠的生態底色。
問:近年來,大理州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加強洱海的保護治理?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
大理州認真貫徹雲南省委、省政府“三治一改善”的治湖工作部署,全州上下加壓奮進、盡銳出戰,廣大幹部同向同行,統籌源頭治理、精準治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齊心協力把洱海保護精準治理推向縱深。
一是堅持全民治湖。省委主要領導親自擔任洱海省級湖長,省政府專門成立洱海保護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從2017年起省級每年安排(6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大理洱海保護治理。州委、州政府堅持一線工作法、項目工作法和典型引路法,組建一線指揮部,派駐一線工作隊,主要領導每月調度推動一次重點難點工作;組建成立了洱海保護與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會,構建形成了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二是堅持科學治湖。建成洱海科研基地,組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中科院武漢水生所劉永定等權威專家組成的洱海保護治理專家庫,專家工作站掛牌運行,建成了覆蓋洱海流域“天空地水”一體化感知的數字洱海監管服務&&,充分發揮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上海交大雲南(大理)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和院士專家團隊的科技支撐作用,科學指導洱海保護精準治理工作,探索出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種養旅結合”分區防控模式,相關成果作為農業農村部“五大模式”之一在全國推廣。
三是堅持系統治湖。相繼實施“七大行動”“八大攻堅戰”“六個兩年行動”和“九個三年精準提升行動”,推動洱海保護不斷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態之治”轉變。大理州在洱海流域建成20座污水處理廠、4660公里污水收集管網,初步構建起覆蓋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體系,持續推進城鎮截污體系提質增效和農村污水治理“建檔立卡”,截污治污效能發揮日益充分,洱海流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98.61%,西洱河四級壩國控斷面水質實現脫劣;實施洱海入湖河流生態化治理,27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良率達到100%。洱海流域共計流轉土地15.65萬畝,實現綠色生態種植27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0.74萬畝;成立“洱海有機循環工程中心”,大力推廣“順豐洱海模式”,每年收集處理畜禽糞污約14萬噸;建成129公里環湖生態廊道,為洱海構築起一道物理隔離的綠色生態屏障,完成海東面山綠化5.8萬畝,建成濕地4萬餘畝、各類庫塘307座;實施洱海湖體內“草藻魚泥”生態系統修復,持續開展魚類增殖放流和生態調控;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洱海流域生態産品價值核算報告通過省級審核,保護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
四是堅持依法治湖。完成第五次洱海保護管理條例的修訂工作,科學劃定了洱海湖濱生態紅線和湖泊生態黃線,把洱海流域劃分為生態保護核心區、護緩衝區和綠色發展區,配套&&規範流域農村個人建房等管理辦法,構建了系統完備的洱海保護法規體系。實行相對集中行使行政處罰權,嚴厲打擊流域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為洱海保護治理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
通過不懈努力,洱海水質持續保持優良水平,2023年湖體透明度均值2.12米,保持近年較高水平,沒有發生規模化藻華,27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優良率為100%。保護治理成效連續兩次入選全國“督察整改看成效”優秀案例,成功舉辦三屆“洱海論壇”,洱海保護治理實現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生態之治”的轉變。
問:為全面貫徹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大理州有哪些重要舉措?特別是在洱海保護治理方面將採取什麼新的舉措和行動?
大理州舉全州之力,全力抓好洱海保護治理、始終堅持空間規劃引領、強力推進城鄉“兩污”治理、縱深推進綠美大理建設、創新轉化生態産品價值、紮實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力推動綠色産業發展、加快實現生活方式轉變、牢牢守住生態安全底線、着力提升生態文明成色十件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大理實踐,讓藍天白雲、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和諧景象成為大理生活的標配,努力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上當好全省標杆,走在全國前列。
這之中,洱海保護治理是重中之重的大事,下一步我們將以造福子孫萬代的決心,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三治一改善”治湖部署,聚焦生態環境部“六個突破目標”,全力推進“九個三年精準提升行動”,把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入湖河流和溝渠治理、削減上游污染負荷、城鄉污水收集處理、科學用水節水補水、藍藻水華防控等各項工作抓實、抓細、抓具體,推動洱海水質持續向好、穩定向好。全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在污水治理上下功夫。我們盯住城鄉村污水,集中力量推進實施洱海流域截污治污提升改造系列工程項目建設,加快雨污分流改造,補齊截污治污短板,提升管網體系整體效能;進一步建立健全生活污水處理收費、中水資源化利用等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小三格”、“大三格”建設相關要求,全面強化農村污水收治、排查、整改的力度,確保應收盡收;死死盯住入湖河流、溝渠,抓實水質監測分析研判,對症嚴實整治,全力推動“清水入湖、尾水回用”各項措施落細、落實。
二是着力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上下功夫。持續開展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及農業綠色發展科研攻關,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推進大理市國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指導試點各項工作,積極探索建立調查監測、績效評估體系;提高土地流轉管理水平,用活土地資源要素,加快培育和引進現代化農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洱海流域種植和養殖業結構調整。
三是着力在垃圾治理上下功夫。從宣傳無廢理念、健全基礎設施等方面精準發力,進一步健全完善洱海流域生活垃圾運營管理和垃圾處理收費機制,加快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通過開展“無廢工廠”“無廢鄉村”“無廢機關、小區、校園、商場”“無廢景區”等10類“無廢細胞”創建行動,強化政府、企業、公眾、社會組織等多元協作,穩步推進國家級“無廢城市”試點建設。
四是着力在改善洱海水生態上下功夫。健全完善洱海水環境和水生態監測體系,摸清洱海水生態資源底數,加快推進洱海湖濱帶魚塘清退區域生態系統修復,科學開展魚類增殖放流和生態調控、水生植被恢復種植、洱海流域水資源調度等工作,促進湖體內“草藻魚泥”實現生態平衡;抓實蒼山洱海、流域內外一體化保護,紮實做好流域濕地提質增效各項工作,健全完善管理使用好洱海保護治理基金,不斷提升全流域生態系統治理現代化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