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着力提升普法針對性、實效性,夯實普法基層基礎,增強全民法治意識,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雲南、法治雲南,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與新華網攜手豐富普法形式,推出普法宣傳短視頻,引導群眾學法、知法、懂法、用法,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金錢往來是人們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經濟行為,但時常會因借用他人財物不能按時歸還,使借款人與出借人之間産生糾紛,協商不成有可能導致法律衝突的發生。借款時如何保障雙方權益,避免潛在的糾紛和法律衝突?守住以下法律“底線”,通過合法合理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保護好自己的“錢包”。
借錢關注借款人的個人信息
首先,借錢之前要考量自身經濟負擔狀況,然後重點關注借款人的&&電話、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還要綜合評估和判斷與借款人日常交往中的表現、雙方之間的熟悉度等,不可盲目輕信。
借錢後,如果找不到借款人,訴訟時可以要求法院公告送達,公告期屆滿借款人仍不應訴,法院可以缺席審理,或者勝訴後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查找對方財産線索。找不到借款人,追債的過程會變得極其漫長和艱難,勝訴後的執行也會困難重重。所以,借錢給別人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借款人的個人身份信息。
借錢要看對方的償還能力
借錢要注意判斷對方的償還能力,即便勝訴了,對方卻無力償還借款,法院也將無法執行到位。
所以,了解對方是否有償還能力非常重要,要充分了解借款人的個人財産狀況,如銀行賬戶、房産車輛、股票、理財産品等財産線索,以便向法院起訴時提供財産線索,申請法院訴前保全,將對方的相關財産先行查封凍結,防止其惡意轉移。借錢之前,還可以通過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中國裁判文書網等公開網站查詢借款人是否有官司纏身,如果對方有經濟糾紛或被執行,建議不要借錢,規避自己的敗訴風險。
留好證據至關重要
借款時千萬不要只是口頭承諾,要寫好借條,最好能保留錄音、聊天記錄、第三方證明等證據,在訴訟時,這些證據可以證明雙方達成了借款合意。
此外,要留好給付借款款項的相關證據,如線上轉賬賬單、銀行流水憑證等都可以作為證據,如果是現金給付,就要保留好支取現金及交付給對方現金的證據,可由借款人出具收到現金的收條,最好有無利害關係的第三人見證。如果只有借條,卻沒有把錢交付給對方的證據,那麼,作為出借資金的原告,也很容易面臨敗訴。
借條撰寫時一定要寫明借款方、借款金額(金額同時寫成中文大寫和阿拉伯數字)、有無利息、借款方式、借款期限、逾期責任等內容,最後一定要記得雙方簽字蓋章。
維權權益不能拖
對方欠你錢,可不能一直等待,因為訴訟也有時效性。
什麼是訴訟時效?如果你和對方約定了具體的還款期限,那款項到期的3年內,可以通過向法院起訴或其他方式索要;如果沒有約定具體的還款期限,只要你催要了,那麼訴訟時效就會在你催要的時間點,或催要過程中重新限定的時間,或對方拒絕的時間起算,3年內記得維護權益;如果既沒有約定,也沒有催要,那麼就要在借款之日起的20年內維護自身權益,一定要注意區分!
總而言之,借錢需謹慎,我們應秉持以下基本原則:綜合評估各種風險因素,時刻明確自己的底線,不要把自己置於財務風險之中,先保護好自己再去關心別人,人財兩空實在是得不償失。(完)(羅春明 劉雲 董入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