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5月2日電(記者 嚴勇)木鼓聲聲催奮進。5月1日,在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縣——雲南省臨滄市滄源縣,各族群眾身着節日盛裝,在聲聲木鼓中,用最能表達喜悅之情的歌舞,慶祝滄源佤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滄源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居住着佤族、漢族、傣族、拉祜族等20多個民族,於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慶祝大會現場。滄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慶祝大會現場,74歲的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老支書岩翁感慨萬分。對於家鄉發生的變化,他體會最為深刻:2012年“佤山幸福工程”實施,包括他在內的8000多戶農村危房完成改造,由此住上了亮堂舒適的新房子;2016年滄源佤山機場建成通航,圓了阿佤人民世世代代的“飛天夢”;2019年滄源縣實現脫貧出列,歷史性摘掉“貧困”帽子,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時隔多年,滄源縣民族中學物理教師康龍初仍記得,1988年從湖南常德來到滄源縣教書時,上課就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擦”,如今通過多媒體能隨時播放視頻和動畫,使得教學效率明顯提升。不僅如此,坐在教室裏,學生通過一塊大屏幕還能享受到和大城市一樣的優秀教育資源。
芒回完小是滄源縣動董鎮中心完小轄區最遠的一所村級完小,雖地處偏遠,這所學校的學生卻走上了信息時代前沿——開始學習編程。2022年,滄源縣有43名學生入圍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Coding創意編程賽項決賽,6人獲獎。
教育是滄源縣滄桑巨變的一個生動縮影。
滄源縣委副書記、縣長戈正旗在致辭中&&,60年來,滄源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從滯後到跨越的歷史性轉變。2023年滄源縣地區生産總值67.58億元,是1964年自治縣成立時的694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6億元,是1964年的218倍。當前,滄源的産業、文旅、生態、衞生、教育、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實現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20世紀60年代,一首反映佤族人民在共産黨領導下獲得新生、當家做主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火遍大江南北。如今,這首洋溢着自信和豪邁的佤族民歌,激勵着一代代邊疆兒女始終感恩奮進,在艱苦奮鬥中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