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2/01 19:13:52
來源:洱源縣紅十字會

李桂科:四十余載治病治心治貧 用大愛譜寫奉獻之歌

字體:

  從讓人望而生畏的“麻風村”,到家喻戶曉的“幸福村”,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煉鐵鄉山石屏村的蛻變,離不開一位在大山裏堅守了四十余載的醫生——李桂科。

  李桂科四十余載堅持治病治心治貧,讓山石屏村成為名副其實的“紅十字精神傳播實踐基地”。談及這些年的堅守,66歲的李桂科説:“我是一名醫生,一名共産黨員,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紅十字志願者。不管什麼身份,我覺得都要敬畏生命,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有尊嚴地活着,讓紅十字精神根植在更多人心裏。”  

  治病治心治貧 點亮麻風病患者的希望之燈

  山石屏療養院是1953年建在洱源縣煉鐵鄉黑潓江畔山坳之中的麻風病院,集中收治來自洱源和滇西片區的部分麻風病患者。當年這裡沒有公路、沒有架橋,甚至沒有通電,幾乎與世隔絕。1981年4月,李桂科入職洱源縣衞生防疫站,第一次來到山石屏療養院。

  “我來,就是要治好你們的病,不把你們治好,我是不會走的。”面對醫院的病患,李桂科下定了決心。

  為更好地治愈患者,李桂科查資料、諮詢治療方案、研究病例,最終找到並引進了麻風病聯合化療方案。在李桂科與同事的精心治療下,1990年,山石屏療養院的麻風病患者全部治愈。當時,李桂科有機會返回縣城工作,但他仍義無反顧地留了下來,繼續為康復者進行跟蹤治療。

  李桂科把康復者當作自己的親人,繼續投入對他們的生理康復、心理康復、經濟康復、社會康復工作中。他與康復人員同吃同住同勞動,悉心幫助他們清理潰瘍、理髮剪指甲;為每一位老人過生日,無微不至地照顧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起居。

  同時,李桂科積極協調資金,帶領村民修路架橋、通水通電,幫助康復人員建新房,發展種植、養殖業。

  李桂科還辦起了小學,集資購買書本,請康復人員和自己一起當任老師,讓21名康復人員的子女有了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的機會。時至今日,他們還時常會給李桂科打電話問候,對他們來説,“人生中第一個老師是李醫生,一輩子的老師還是李醫生。”

  弘揚紅十字精神 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山石屏村建設

  2002年,李桂科成為一名紅十字會志願者,他不僅承擔了紅十字組織的艾滋病防治知識、衞生救護知識培訓班的師資工作,還積極組織志願者參與“世界防治麻風日”“世界艾滋病日”等活動,向群眾普及和傳播麻風、艾滋病的科學防治知識。

  2013年洱源發生5.5級地震,李桂科四處奔走募捐籌資,&&紅十字會等多家單位推進山石屏療養院恢復重建,並修建了一條通向山石屏村的道路,此路被命名為“博愛路”;同年,政府撥款750萬元,用於重建山石屏療養院、修繕索道、修建蓄水池、硬化路面等。

  2013年12月,震後恢復重建結束,山石屏療養院的康復人員全部搬進了新居。嶄新的小樓,獨門獨戶的小家,乾淨整潔、綠樹環繞的院子,公共飯堂每天保障魚肉蛋奶、水果和蔬菜供應,老人們床頭安裝呼叫鈴,每天有人進行健康監測……康復人員都説:“現在的居住條件,就像住在酒店一樣。”

  2014年,山石屏療養院更名為山石屏村,正式成為洱源縣煉鐵鄉茄葉村委會的一個村民小組,徹底脫掉了“麻風”的帽子。

  2017年,李桂科退休了,他依然把山石屏村當成自己的家鄉。除照料康復者,他還和村民一起建起了麻風歷史博物館,他坦言:“我想讓村民們記住這段歷史,再對照如今的新生活,更能體會到‘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意義。”

  2023年1月,大理州2023年“紅十字博愛送萬家”活動在山石屏村啟動,走訪慰問了30余戶麻風康復者,正式授予山石屏村“紅十字精神傳播實踐基地”牌匾。

  為了讓“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在山石屏村生根發芽,在李桂科的多方協調下,2023年9月,洱源縣煉鐵鄉茄葉村紅十字服務站正式成立,由山石屏村康復人員組成的山石屏小組紅十字志願服務隊應運而生,旨在團結動員全村廣大紅十字會會員、志願者和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紅十字事業。

  在洱源縣紅十字會的支持幫助下,如今的山石屏小組紅十字志願服務隊已開展了多次應急救護培訓、“三清潔”等志願服務活動,並培養了多名志願講解員,讓更多的旅游團隊、大學生志願者、社團組織走進山石屏村開展志願服務,爭取鄉村振興、康養項目落地山石屏,增強康復者及家屬融入社會、發展致富的信心。

  如今,仍舊住在山石屏村的康復人員大多已年逾古稀,但生活已越來越好:逢年過節,時常會有附近村子的婦女以及紅十字志願者來陪他們拉家常,幫他們檢查身體、清掃院子。李桂科心中“衣食無憂,生活有味”的美好願景正逐步實現。(完)

【糾錯】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