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炸土豆片拌上辣椒粉不僅是一道傳統小吃,也是很多人離開故土後無法割捨的家鄉味道。只不過,這種特色小吃難以與滿街的西式薯片競爭,美食愛好者只能尋着路邊攤的煙火氣才能覓得美味的滇式土豆片。
2022年7月,一款由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簡稱“雲南省農科院加工所”)與滇二娃生物科技(雲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滇二娃”)聯合研製的原切土豆片登上電商“貨架”後,滇式土豆片在線上名氣大增。有且僅有麻辣、胡辣兩種辣味的口感設計讓這款極具辨識度的産品迅速俘獲一批無辣不歡的年輕人的心。
滇二娃生物科技(雲南)有限公司馬鈴薯種植基地(資料圖)。雲南省農業科學院 供圖
一包土豆片 百年鄉愁味
在獲得市場認可之前,這包土豆片經歷了近4年的研發期,其間數次“踩坑”。企業曾斥資數百萬元引進一條全新流水線,反復調試後卻發現只能復刻西式口感,無法還原滇式風味。
遇到難題的滇二娃敲開了雲南省農科院加工所的大門,經協商,雙方共同開展技術攻關。試驗期間,團隊每天吃着炸壞的土豆片品嘗“失敗的滋味”,從中發現快速入料並低溫慢炸出鍋的土豆片口感硬脆,且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料的香味。團隊又通過反復試驗,積累了關鍵的技術經驗,直到無論使用任何品種的雲南土豆,都能保證始終如一的品質。
為了做一包不同於傳統的滇式薯片,實現産品的差異化,滇二娃從包裝上突破傳統,選擇透明包裝,在視覺上將消費者的眼球從避光包裝的薯片上爭奪過來。但原來使用的普通包裝阻隔氧氣的能力差,加上包裝透光,薯片中的油脂極易被氧化,不僅影響了薯片的口感、貨架期,還可能會引發食品安全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雲南省農科院加工所預製菜與休閒食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丹建議將解題思路放在有過氧化鋁涂層的包裝袋上。“這種袋子的透氧率最低能降到1克/平方米/天,相當於普通透明袋的1/6。”通過進一步對包材的檢測與薯片貨架期加速試驗,驗證了該方案的可行性,解決了企業需求。
經過一系列技術升級,滇二娃薯片創造了日銷售10萬袋的成績,重新定義了滇式薯片,在競爭激烈的薯片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聯農帶農效果進一步顯現。
滇二娃生物科技(雲南)有限公司馬鈴薯産品生産車間(資料圖)。雲南省農業科學院 供圖
補鏈促增收 為薯農托底
雲南是中國馬鈴薯種植大省,也是全國人均馬鈴薯消費量較高的省份之一,各州市均有馬鈴薯分佈,且一年四季都可種植。
過去,雲南部分地區由於種植馬鈴薯品種陳舊、廣種薄收,加上交通不便,銷路難拓,薯農收入很低。但近幾年來,隨着交通設施的改善,薯農不再為銷路犯愁,運輸銷售更加便捷,更重要的變化在於,雲南本地的土豆加工廠越來越多,對加工專用薯的需求不斷增加,薯農的年均收入快速增長。以滇二娃的收購地尋甸縣六哨鄉五星村下洋灑拉村為例,一些大戶的馬鈴薯種植規模在70畝至80畝,年收入可達50萬元。
土豆片的熱銷激發了企業收購原料的熱情,為生産土豆片,滇二娃一年中要先後從雲南省內多個地區採買馬鈴薯,現有簽約和種植基地1萬畝,平均畝産2.8噸,以合同、合作等方式帶動農戶400余戶,以保底價格確保農戶受益,為農戶托底。
目前,滇二娃日處理馬鈴薯約60噸,年內預備再上2條1000kg/h的生産線,預計到2024年每月消耗馬鈴薯6000噸。
“我們每季的收購價隨行就市,沒有上限,但下限不能低於與農戶簽訂的保底價。” 滇二娃總經理李艷琼&&,一包小小的土豆片補上了馬鈴薯精深加工的産業鏈條,通過和雲南省農科院加工所的合作,提升科技研發能力及科技成果轉化,公司希望能為更多薯農托底,讓雲南馬鈴薯從“救命糧”變為“富民薯”。
此外,滇二娃還參與到消費幫扶行動中,主要産品就有麻辣味土豆片、糊辣味土豆片、麻辣味土豆絲,並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帶動等方式助力産業振興。目前,加工工廠有職工200餘人,65%以上為農村戶口。隨着滇二娃滇式土豆片在商超、電商&&的火爆銷售,聯農帶農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人員檢測實驗(資料圖)。雲南省農業科學院 供圖
産研齊聯手 聚創新發展
雲南省農科院加工所與滇二娃下一步將在新産品開發、原料采收、加工適用性研究、加工工藝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雲南省農科院加工所與滇二娃合作模式也為産學研合作做出了良好示範,企業帶着市場需求和生産問題找到科研機構,科研機構發揮&&和人才優勢,進行針對性研發,以市場導向疏通科技成果轉化道路,促使科研轉化的效率大幅提升,同時以銷量反哺科研,為雙方的合作提供了“豐沃的土壤”,促進産業延鏈補鏈強鏈,提質增效,促進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最終實現以産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完)(王海丹 滿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