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仁慈醫院在創辦之初就定下規矩:先治病後交錢。這個傳統保留至今
今年是沈坤辭去公職扎根邊境一線行醫的第31年。31年來,無論外部環境怎樣變化,沈坤始終踐行一腔赤誠服務兩國邊民的初心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嚴勇
一身白大褂,身板挺直,走起路來腳步輕快。畹町仁慈醫院院長沈坤73歲了,仍堅持每天查房。
沈坤對一些重症監護病人更是傾盡心力。很多人因此跟他處成了朋友,喊他“沈大爹”“沈大哥”。
沈坤是畹町仁慈醫院的創辦者。這所醫院地處中緬邊境的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畹町鎮,服務人群覆蓋兩國眾多邊民。
今年是沈坤辭去公職扎根邊境一線行醫的第31年。31年來,沈坤和同事們克服重重困難,為守護邊民生命健康作貢獻。
先看病後交錢
65歲的楊生吉老人,在醫生黃高宏攙扶下,從病床上緩緩起身,走向衞生間。
今年2月,患有頸部淋巴結惡性腫瘤的楊生吉,因家中無人照料,被人送到畹町仁慈醫院住院治療。
考慮到老人的情況,醫院不僅為他安排了主治醫生,還專門抽出幾名職工輪流照料。
黃高宏就是其中一位。在黃高宏看來:“老人不容易,我們能做的更多是關懷和陪伴。”
楊生吉在畹町仁慈醫院獲得善待並非偶然。沈坤在醫院創辦之初就定下規矩:先治病後交錢。這個傳統保留至今。對一些有特殊困難的群眾,很多費用醫院也是能免則免。
畹町與緬甸山水相連。畹町仁慈醫院的患者除來自瑞麗、盈江、梁河、芒市、隴川等40多個周邊城鎮,還有不少來自木姐、九谷、南坎、臘戌、曼德勒等30多個緬甸城鎮。
沈坤救治的第一個緬甸患者,是一位患有嚴重肺部感染的老人,咳嗽很厲害。沈坤回憶,老人呼吸很弱,臉色鐵青,意識出現模糊。他和同事當即開展搶救,撿回老人一條命。
沈坤還救治過一位被竹竿捅破臀部的緬籍小女孩。沈坤記得小女孩送來時已是下午6點多,且因失血過多,小女孩肚子變得很大。沈坤和同事們當即為其手術,手術耗時十多個小時。“後來小女孩恢復不錯,也結婚了。”沈坤説。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至2016年,畹町仁慈醫院接診患者17萬餘人次,其中危重病人超過3000人次,境外就診人數佔40%。
畹町仁慈醫院這所地處中緬邊境線上的醫院,也因此被中緬邊民親切地稱為“胞波(緬語音譯,意為同胞兄弟)醫院”。
為了一句承諾
沈坤自幼在昆明長大。
他第一次到訪邊城畹町是1992年。當時的他正擔任昆明市延安醫院危重病科副主任。
“很熱鬧,做生意的比較多,但與之不相稱的是落後的醫療衞生條件,衞生院沒有像樣的醫療儀器。”這是畹町給沈坤留下的第一印象。
為了緩解畹町群眾看病就醫的困難,當地提出能否支援畹町建一所醫院。
沈坤回到昆明請示醫院領導。沒多久,一行人到畹町考察,並決定在原先混板鄉衞生院基礎上,創建昆明市延安醫院畹町分院心血管中心。
1992年6月,在總部醫院和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畹町分院心血管中心籌建工作穩步推進。作為負責人,沈坤帶領幾個科室的20多名醫護人員從幾百公里外的昆明來到畹町,準備幹一番事業。
沈坤説他始終記得當地群眾熱切的眼神,並許下承諾:“大夥放心,我們一定會把醫院辦好。”
可不到半年,沈坤生了大病,需要回昆明住院治療。與此同時,年輕同事覺得離家遠、不適應等,紛紛動起回去的念頭。在多種因素制約下,總部醫院不得不撤掉畹町分院。
畹町分院人去樓空之際,42歲的沈坤也面臨走還是留的抉擇:回去,發展前景更好,家人也需要他;留下,則意味着遠離家人、收拾爛攤子。
沒有人想到,沈坤這位省城來的醫生最終不顧家人反對,決定即便單槍匹馬也執意扎根畹町。
為此,他放棄了公職,還想方設法自籌資金25萬元辦起畹町仁慈醫院。“就連當時上初中的女兒也把自己的零花錢拿了出來。”
沈坤説他的理由很簡單:“承諾的事情就要兌現,不然對不起這個地方的老百姓。”
沈坤(左)與同事交流患者病情(2023年7月25日攝) 受訪者供圖
31年扎根邊境一線行醫
當年跟沈坤一起留下的,還有20歲出頭的醫院廚師徐光付。
再次回到畹町分院時,眼前的破敗場景讓兩人心頭一酸:壘起的土坯房倒的倒、裂的裂,院子裏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接連好幾天我倆都在院子裏拔草,然後把能修的地方都修了。”徐光付回憶。
畹町仁慈醫院當時缺醫少藥,很少有人會來看病。沈坤空有醫術無處施展,乾脆免費給老百姓看病。
醫院沒有藥,等沈坤開好單子,顧不上做飯的徐光付就騎着自行車出去買藥。兩人就這樣一個看病一個買藥,堅持了21天。
此後,慕名而來的患者日漸增多。他們來的原因並不只是因為這裡看病免費,沈坤高超的醫術才是真正吸引他們的理由。
1972年,22歲的沈坤中專畢業來到昆明市延安醫院工作。在這裡,他有幸接觸到很多外地大醫生。沈坤虛心請教,加上肯吃苦、愛琢磨,很快在危重症救治方面表現突出。
畹町仁慈醫院面臨的第一個重大考驗發生在1994年。當時畹町爆發傷寒,感染人數多。
此時,一心投入救治的沈坤卻接到父親病逝的噩耗。沈坤匆忙趕回送父親最後一程。父親頭七還沒過,得知醫院接收的病人不斷增多,沈坤沒有半點遲疑,又匆忙回到畹町。
處理父親喪事時,沈坤不小心跌倒,導致右腳骨折。回到醫院時,他腳上還打着石膏。心疼他的村民自發從山上採來草藥送他治療。
病人太多,醫院場地和設施不夠,村民就自帶板凳。“院子裏有幾棵梨樹,我們就在梨樹間串起鐵絲,一根鐵絲上挂了十幾個輸液瓶。”
沈坤説醫護人員幾乎三天三夜沒有合眼,最終扛過來這場硬仗,並贏得老百姓的好口碑。
隨後幾年,畹町仁慈醫院也曾一度面臨困難。但無論外部環境怎樣變化,沈坤始終扎根邊境一線辦醫行醫,踐行服務兩國邊民的初心。
由於地理位置偏遠,畹町仁慈醫院長期面臨招人難、留人難的困境。沈坤乾脆自己培養有志於提升邊境醫療衞生水平的人。在他的鼓勵支持下,徐光付於2002年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成為這裡的一名醫生。
近年,一些外地醫生、醫學生在畹町仁慈醫院的感召下主動加入,他們中不少已成為各科室骨幹。
十多年前被沈坤成功救治過的傣族姑娘美麗也在今年加入了醫院。“不只是我,畹町的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與這所醫院産生了關聯。”美麗説。■